专家解读 | 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平 切实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部 王金南2024-04-11 12:56

谋划全局,部署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与行动

 
  《行动计划》落实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了全国今后一段时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部署和优先领域,突出系统谋划、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分步推进,提出了到203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较为细化的具体目标,例如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国家战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对标“昆蒙框架”的“中国30×30目标”(即: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等等。同时提出了到2035年保护能力全面完善、保护格局统一有序、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稳固提升等中长期目标,展望到2050年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目标。
  从要素领域看,《行动计划》涉及社会行动体系(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生态安全底线(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长远发展福祉(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基础支撑条件(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四大优先领域,符合《生物多样性公约》目标和“昆蒙框架”行动方向,着眼于全球发展需求,呼应人民群众期盼;从行动部署看,《行动计划》提出了27项优先行动,体现三大趋势:
  一是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行动以实现新目标。例如,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构建、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沿海海洋等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就地保护及迁地保护建设、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等是我国长期持续开展的行动任务,此次对标“昆蒙框架”和《意见》重新部署了行动目标,明确到2030年全国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已知或潜在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和定殖率至少降低50%。
  二是着重细化了新行动内容以应对新的社会挑战。《行动计划》着重细化了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等社会变革性任务,提出了利用遗传资源和DSI及相关传统知识、生物多样性智慧治理等任务要求,关注了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新兴生物技术产品的环境释放风险和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强调要制定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安全管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应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突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福祉的生物多样性贡献。《行动计划》更加关注协同治理的措施和手段,突出气候风险管理、城市生物多样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系统稳碳增汇等关乎全球生态质量和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促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EbA)等技术应用,以期推动治理措施、生产生活方式、产业发展向生物多样性友好型转变,增进人类福祉。
  配合优先行动,《行动计划》系统性提出了75项优先项目,引导各地谋划相关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落地。
《行动计划》优先领域设定的逻辑思路图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从实施主体看,《行动计划》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力争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民共建、成果共享,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突出各级政府改革创新的主导作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政策,制定更新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及工程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具体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工作。
  突出企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体责任。将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纳入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及监督管理,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友好型企业组织管理流程和认证体系,鼓励推动金融机构将生物多样性纳入项目投融资决策。
  突出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渠道。提出发展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培育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消费和生活方式,搭建以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为主要手段的全民参与监督平台,创新发掘适宜不同人群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