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扩绿、增长成效明显。《2023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
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正以较低的农业
碳排放强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正当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接连出台“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
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及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行动”等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政策,旨在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不断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低碳农业采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产方式,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保持或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多地积极探索低碳农业高效发展模式且取得一定成果。比如,黑龙江持续发展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管理等新模式,不仅更加
低碳环保,还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带来一批价值更高的农产品。当地一些数智化现代农业园通过中央环境控制及监测调控系统等,对果蔬实现育、耕、种、管、收的自动化全生命周期监测,相较于传统棚室生产可节约至少一半成本,还能产出优质蔬菜,满足市场“菜篮子”需求。新模式体现出低碳农业在农业减排、提升生产可持续、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功能。
目前,低碳农业还缺乏颠覆性的增产减排关键技术,缺少高效减污降碳、丰产减排的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能够不断补齐短板,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区域适用的低碳农业综合模式的集成度还较低,亟需突破农业减排模式集成不足,低碳发展与提质增效未形成合力等瓶颈。对此,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摸索,如江苏睢宁筑牢农业面源污染“防护堤”,浙江桐乡实行农业投入品全周期管理,福建武夷山发展绿富美生态茶园模式等,均体现出集成协同的效用。
突破瓶颈、补齐短板离不开创新。下一步,应紧扣肥料、养殖、
碳汇、种植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模式创新,加强稻田甲烷减排、畜禽低
碳减排、农田
碳汇提升等农业绿色低碳核心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工作,积极探索减排固碳技术。目前,我国已制定《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编制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科技创新需求清单,各地应结合实际,加大技术等领域创新力度,形成适宜自身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低碳农业具有跨学科、跨领域、复杂性强和技术互补等特性,必须重视集成创新,实现技术等领域协同发力。可组建跨单位、跨学科、跨团队的合作机制,搭建政产学研用
平台。比如近年来发展成效显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在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下,在提高节水灌溉等新技术采纳率的同时,抑制了碳排放强度,体现了粮食增产与碳减排的协同作用。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等多方共同参与,政府的政策完善、科研机构的技术革新、农民的认知转变以及市场的有效对接等均不可或缺。我国农业以较低的碳强度支撑稳产保供和粮食安全,来之不易,应珍惜成果,久久为功,为持续实现丰产增收、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维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