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情况的报告

文章来源:未知碳交易网2024-02-09 11:21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
2023年,全省上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按照省委全会部署要求,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现良好开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考察,嘱托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干劲,为全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保持全国第2位,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3年全国优秀。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6.5%,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两项指标均居中部六省第1位,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7%、再创历史新高,长江干流江西段连续6年、赣江干流连续3年保持Ⅱ类水质,“万羽翔集”“江豚嬉水”“呦呦鹿鸣”成为生态江西的靓丽名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42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连续5年优秀,赣州阳明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国家级美丽河湖创建实现“零的突破”。林长制考核全国优秀,成功列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和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九江首创自然资源“储赋能”新模式,万年湿地资源运营机制获得国家充分肯定。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1%,数字经济增加值有望突破1.2万亿元。全省单位GDP能耗持续处于全国优秀水平,能耗产出效益指数达到1.3、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占比突破50%、达53.6%。新余、萍乡绿色转型升级获国家通报表扬。生态江西品牌彰显新优势。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现场会推介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做法,婺源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武功山创建世界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地理标志产品荣登全国百强榜,上饶望仙谷“两山转化”、大余丫山“点绿成金”、铜鼓竹木产业发展、赣县崩岗治理生态修复、长江江豚保护等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一年来,我们重点推进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紧盯“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集中力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中部领先、全国前列。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系统治理,持续加大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专项行动推进力度,湖区总磷浓度下降6.3%。“农水农治、农水农用、农民满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南昌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全省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10.23个百分点,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实现设区市中心城区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列中部第2位。二是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实施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等重大工程,全年新增封山育林52.82万亩、退化林修复188.86万亩,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人工造林目标任务。全面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率达86.36%。实施新一轮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抚河流域、赣州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武夷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获批复实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发现新物种16种。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考核全国优秀。三是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需限期整改的49个问题已完成36个,2018-2022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72个问题已完成整改67个。支持民进中央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推进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及时妥善科学处置铊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事件,组织开展全省涉铊、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等专项排查整治,深入推进重金属及尾矿污染综合整治,累计推动590个地块落实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完成88座污染隐患尾矿库治理。
(二)坚持“双碳”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全力推动发展方式迈入绿色低碳轨道。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制定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出台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提升行动方案、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推动在落实“双碳”目标中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新增国家级绿色园区8家、居全国第3位。全省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一倍左右,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新三样”出口额增长73.5%。南昌规划建设未来科学城,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开展实质化运营。二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把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全省一张网”输气网络,深入开展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省新增新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812.65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量消纳权重均高于国家考核激励目标,首批建设3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92个县(市、区)用上管输天然气。三是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成效明显。深入推进省部共建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鹰潭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九江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超过34%。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示范、航道提升等工程建设,水运发展实现“提效增量”,鄱阳角子口码头等5个水运码头建成投运,水路货运周转量增速排名全国第2位,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船舶运力规划目标。四是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出台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的若干举措,统筹推进各类资源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景德镇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实现企业、园区“零的突破”,九江、萍乡成功列入国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铜、铅、锌冶炼产品能效领跑全国,新钢集团获批“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列入国家规范公告名单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数量居全国第2位,9大类再生资源回收量增长52%以上。
(三)坚持“两山”转化,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宽。做好生态利用文章,聚焦价值评价、市场交易、产业发展、金融赋能,推动绿水青山的“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好价值”。一是探索建立生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确权登记,省级自然资源清单基本完成调查确权建库。发布试行全省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核算结果应用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管理办法,建成全省统一的生态产品信息共享与核算平台,完成省市县三级GEP初步试算。吉安率先探索将GEP增长目标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瑞昌、上犹探索生态溢价交易与融资,抚州在湿地占补平衡、森林损害赔偿等领域探索应用场景。二是持续完善生态产业发展市场化机制。着力推动“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深入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全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6500亿元,“江西风景独好”“全球学子嘉游赣”等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婺源篁岭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大力推进生态资源环境要素交易扩面增量,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生态资源储蓄运营综合平台。建成运营省级湿地管理平台,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累计成交额超过7400万元,林业类生态产品累计成交额超过85亿元。三是着力夯实生态价值实现支撑保障。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绿色贷款余额增长42.04%。创新油茶产业专属贷款产品,整合各类金融资金支持油茶产业发展,贷款规模达42亿元,资溪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评价+项目”信贷模式。持续打造“江西绿色生态”区域公用品牌,“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军山湖大闸蟹等获国字号荣誉。省生态文明研究院联合15家国家级、省级高端智库共建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智库联盟。
(四)坚持改革创新,生态治理效能持续优化。全面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打好制度、政策、科技、市场“组合拳”,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聚力制度赋能。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成为全国第4个获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省份。举办首届全国林长制论坛,发布全国首部林长制省级地方标准。牵头制定并颁布3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填补了我省制订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的空白。创新设立生态环境工作督导日。启动实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执法、督察”联动机制,强化行刑衔接,全年查办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4077件,提起公诉1060件,南昌湿地保护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非法占用耕地案件办理“鹰潭经验”获国务院肯定。靖安乡村民宿管理改革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二是强化科技赋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数字化转型,基本建成省市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率先在全国整省推进“江西农安·数智监管”模式,率先建设林长制数字管理平台。开展绿色低碳技术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稀土永磁材料绿色再生技术加快成果转化,煤制燃气清洁梯级利用技术成功落地。宜春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自然资源部大湖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在赣挂牌。三是加速市场赋能。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检查工作,获生态环境部表扬。圆满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核定、分配、清缴工作,企业碳排放配额总体盈余折合碳资产2.62亿元。全年绿电交易电量20.08亿千瓦时,金融助力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在全国推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全省6个EOD试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五)坚持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红利加快释放。全面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激发全社会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全民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扎实推进生态惠民。持续深入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建设,新一轮东江、渌水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协议签订,与湖北省签订长江流域(鄂赣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连续8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累计筹集流域补偿资金295.48亿元。积极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全省225个公园列入开放共享清单,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稳居全国第2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国前列。稳定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全省5.08万名退捕渔民全面实现转产就业。二是深入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加快构建具有赣鄱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实施反食品浪费、粮食节约和塑料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成功举办首个全国生态日江西活动、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活动、第十二届中国竹文化节、第六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论坛和生态文明宣传月、节能宣传周、六五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河小青”、植绿护绿等志愿服务,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打卡”等成为习惯,公共机构低碳积分制入选国家“双碳”典型案例。三是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扎实推进20个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赣州、吉安、南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为优良等级,彭泽棉船“零碳岛”、井冈山经开区京九社区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加快推动九江、赣州、吉安、抚州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新增及更换公交车、出租车(含网约车)中新能源车占比分别达92.3%、89.34%,上饶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新增9个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改革示范基地,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研究提出《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决定(草案)》议案,修改《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发布施行《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条例》,成为全国首部着眼湖泊总磷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开展赣闽两省武夷山国家公园协同立法,持续29年开展“环保赣江行”活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执法检查,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省政协围绕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开展专题调研和民主监督,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助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仍然较大。当前全省高耗能行业用能占规模以上工业用能比重在84%以上,煤炭消费占比达六成,公路货运量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能源资源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加,未来一个时期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减,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难度加大。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仍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环境污染事件和负面舆情时有发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城镇污水管网等历史欠账较多,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科技支撑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还不相适应。三是生态价值转换路径不够畅通。生态资源一二三产融合利用不深,生态产业规模偏小、链条不强,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生态资源环境要素交易不活跃,绿色生态品牌还不够响亮,与先行省份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下一步将深入研究,精准施策,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新局面。
二、2024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总体思路和工作安排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美丽江西建设、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重要一年。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全会部署,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新的一年,我们将锚定“一个新定位”,聚焦“四个走前列”,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锚定“一个新定位”,即: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全面落实省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全会部署,加快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聚焦“四个走前列”,即:一是努力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上走前列,水、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指标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长江干流江西段、赣江干流保持Ⅱ类水质,PM2.5平均浓度在完成国家考核任务的基础上实现更大改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努力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上走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8%以上,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全国优秀水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目标完成情况位于全国前列,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三是努力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走前列,全省统一的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平台正式启用,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和生态资源市场化交易实现新突破;四是努力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走前列,健全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新经验新模式。
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即:
(一)厚植绿色生态底色。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江西建设。持续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攻坚行动,着力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积极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支持庐山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巩固拓展长江和鄱阳湖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国土绿化、退化林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行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分类治理,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水网先导区建设,加快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度。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危险废物、新污染物、尾矿库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完善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科学有序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稳妥推进支撑性、调节性清洁煤电项目建设,合理有序安排好风电、光伏建设规模,加强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培育环境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着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快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研究提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节能改造量化目标,分批次开展能效诊断,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强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探索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深入推进碳达峰试点示范建设,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三)拓展生态价值实现路径。聚焦生态价值制度化评价、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生态领域资本化运作,加快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经济财富转变。稳步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在全省开展GEP定期核算,探索核算结果应用。优化生态价值核算评估制度,扎实推进生态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平台建设运营。加快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建设,深入实施竹产业“千亿工程”、林下经济发展“三千亿工程”和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竹木深加工、森林食品等林业特色产业,加快推动“以竹代塑”发展,做大做优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深化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建设,加强生态区域品牌培育保护,打响“赣字号”农产品品牌,推进城乡冷链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区域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纵深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授信方式,积极推进绿色保险创新,探索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基金。
(四)健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实施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三年行动计划,打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攻坚三年行动收官战。全面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深化河湖林长制改革,加快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建设。持续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大生态环保、自然资源保护等领域公益诉讼工作力度,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和跨区域联动,严厉打击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扎实推进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制定修订一批减污降碳、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等相关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提升全省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大力培育生态文化,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促进绿色消费,大力营造绿色生活新风尚。
充分发挥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作用,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与各级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协同发力,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抓好重大任务落地实施,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工作合力。
各位代表!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