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内容 | 评分标准 | 分值 | |
一、产品结构调整 | 1 | 生产的精深加工产品或绿色低碳产品营业收入占企业总营业收入的20%-40%,计0.5分;占40%-60%,计1分;占60%-80%,计1.5分;占80%以上,计2分。其中,高能耗行业按精深加工产品占比计算得分,其他行业按绿色低碳产品占比计算得分。 | 2 |
2 | 获首台套技术设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首轮次工程流片芯片、首套件基础电子元器件产品等称号,国家级每项计1分,省级每项计0.5分,累计不超过2分。 | 2 | |
小计 | 4 | ||
二、推进节能降碳 | 3 |
根据碳减排绩效指标进行评分,分强度减排分和总量减排分两部分,两者之和为总分,总分不超过60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强度减排分=25×(2-1/(强度减排指标÷12%+0.5)) 总量减排分=25×(2-1/(总量减排指标÷4000+0.5)) |
60 |
4 | 单位产品能耗达到能耗限额国家标准先进值和《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中的标杆水平。 | 3 | |
5 | 推进微电网建设,开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就近消纳可再生能源等,最高可得2分。 | 2 | |
6 | 开展节能诊断并完成改造,计1分;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或能源在线监测系统,计1分;使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进行节能管理,计1分。 | 3 | |
7 | 获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节水型企业、“能效之星”产品等称号,国家级每项计1分,省级每项计0.5分,累计不超过2分。 | 2 | |
小计 | 70 | ||
三、推行绿色制造 | 8 | 获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称号,国家级每项计2分,省级每项计1分,累计不超过3分。 | 3 |
9 | 获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等称号,国家级每项计1分,省级每项计0.5分,累计不超过2分。 | 2 | |
10 | 申报期两年内开展一次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计2分。 | 2 | |
小计 | 7 | ||
四、资源循环利用 | 11 | 获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项目)等称号,国家级每项计2分,省级每项计1分,累计不超过4分。 | 4 |
小计 | 4 | ||
五、低碳技术创新 | 12 | 牵头或自主研发的节能降碳技术工艺、装备及产品获得科技成果奖励或被纳入相关推广目录,国家级每项计2分,省级每项计1分,累计不超过2分。 | 2 |
13 | 获得科技、技术创新平台等称号,国家级每项计2分,省级每项计1分,累计不超过2分。 | 2 | |
14 | 牵头或参与绿色低碳技术标准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每项计2分,地方、团体标准每项计1分,累计不超过2分。 | 2 | |
小计 | 6 | ||
六、数字协同转型 | 15 | 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承担企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称号,国家级每项计1分,省级每项计0.5分,累计不超过4分。 | 4 |
小计 | 4 | ||
七、企业能力建设 | 16 | 制修订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计1分;发布核心供应商减碳成效报告或绿色低碳发展年度报告,计1分。 | 2 |
17 | 企业建立碳排放相关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计1分;建立碳排放报告相关制度,编制并发布企业年度碳排放信息披露报告,计1分;编制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或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案,计1分。 | 3 | |
小计 | 5 | ||
合计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