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须提高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等基础能力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为推动这项工作,我国亟须提高非CO2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等基础能力。然而,由于基础数据繁杂、研究方法多样、评估标准不一等原因,准确评估一国的陆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收支并不容易。
据悉,北京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的研究中,发展了得到全球碳计划认可的双向约束(“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方法框架,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收支进行了系统评估。在由点及面、“自下而上”的评估中,研究人员整合了31个清单和48个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对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牧场和内陆水体等生态系统的近40个通量项进行了计量。在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反演陆地生态系统收支“自上而下”的评估中,研究人员整合了17个大气反演模型,并校正了反演结果中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横向CO2输送通量。
这一研究初步查清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收支的现状,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气候变化政策提供了一定支撑。王旭辉介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估算结果的吻合度较高,增强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但源自观测数据和模型的不确定性仍然影响了温室气体收支的更精准计量。进一步发展天地一体、多源数据与方法约束的温室气体计量体系是实现温室气体收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必然要求,也能够为追踪和评估各国碳中和进程、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