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能源低碳转型模式
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发现,本次试点公布的10个园区的建设主体为省级以上园区。工业园区千园千面,既有分布在传统能源大省和经济规模大省的,也有分布在传统产业和重工业大省的,地区分布广泛,所处经济发展和产业规模各不相同,能源禀赋也相差各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各园区的不清晰、不统一造成碳排放统计难,园区间低碳发展水平难以精准比较分析。底数不清,加上缺乏本地化数据,进而导致缺乏减碳技术成本效益、环境收益和技术成熟度的综合评价。”陈吕军说。
事实上,工业园区介于城市和行业之间,产业链共生,但边界模糊,在碳数据获取和核算方面十分复杂。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建议,应先从建立符合实际的、可落地的各类型园区温室气体核算
方法学入手,并规范园区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上报制度,推广相关核算方法、工具。
算明白碳数据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攻克能源系统改造难关,这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并不是一笔小的数目。有
专家坦言,如果园区各自为战,一定会存在较大阻力,因此建议综合考量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从行业整体入手,进行降碳减排和供能改造。
此外,陈吕军对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考察研究显示,预期碳减排贡献最显著的依次为氢能、风电、光伏,这三种能源到2050年的减排贡献率总计可达73%—81%;园区还需要提升生活垃圾、生物质和污泥、余热这三类非常规能源的回收利用率,改进焚烧炉技术以提升掺烧比,由此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