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三亚市人民政府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南国际
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碳中心”)承办的“助力国际
碳市场建设研讨会——海南自贸港的机遇和挑战”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会上,国研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布发布了《海南国际
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战略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据李布介绍,《规划》围绕海碳中心的发展基础、面临形势、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和布局,展现了海碳中心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我国首个国际定位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海碳中心实现0到1的突破,为我国参与和建设国际碳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布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入加速推进阶段,国际
碳交易市场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国际气候合作更加紧密且急迫,治理话语权竞争愈发激烈,这在为海碳中心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不小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海碳中心深度参与国际碳市场空间广阔。一方面,“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倡议深入实施,中国与相关国家在
绿色发展、
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持续深化,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海碳中心国际合作资源和机遇丰富;另一方面,海南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推进,赋予了海碳中心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有利于海碳中心打造低碳转型技术与
绿色要素集聚、交易和配置的核心
平台,全面拓展国际合作。
从挑战来看,一是中国碳市场国际有效连接机制尚未建立,巴黎协定、行业减排背景下的跨境碳交易政策和制度尚未完全明确,我国开展跨境双边或多边自愿
碳减排项目合作缺少跨境与
履约互认的制度支撑。二是海南发展(8.990, 0.06, 0.67%)国际碳市场基础较弱。海南国际碳市场产品供给支撑不足。碳资产项目开发缺少数据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体系支撑。交易跨境资金流动与配套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国际碳交易结算不畅通。
基于此,《规划》提出了“1346”战略,其中,即1个国际化总体战略定位,国际化交易、要素与服务3大平台支撑,产品、服务、合作与政策4个维度的重点任务以及6项基础保障。
李布表示,海碳中心建立的初心和使命,是助力提升我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全面建设立足海南、服务全国、引领全球的国内国际碳市场联通重要节点枢纽。首先是打造国际碳资产交易平台。建立包括SDM/
CDM、绿色电力产品、绿色能源产品在内的层次化国际气候交易产品矩阵。其次是建设国际绿色要素配置平台。充分发挥自贸港全球资金、数据与技术自由流通优势,全力打造国际绿色资金、低碳技术、碳资产数据集聚、流通与交易的枢纽,实现绿色资金、高质量项目、优质企业与先进低碳技术的高效配置。再次是打造低碳转型综合服务平台。紧抓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倡议与“碳达峰、
碳中和”战略实施机遇,围绕国际
碳资产开发与国内经济社会低碳转型需求,高标准打造低碳转型综合服务平台。
《规划》制定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景目标。海碳中心最终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碳资产交易场所,成为“一带一路”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碳减排履约、自愿减排产品、绿色低碳投资的首选交易场所,形成国际碳资产的“海南
价格”。
李布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从四个维度提出了海碳中心的主要任务。一是推进交易产品层次化、系列化、多元化发展。加快形成层次化的碳交易产品结构,打造“2+3+N”的国际碳交易产品矩阵,构建系列化的碳交易产品矩阵,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气候交易产品体系。二是推进服务模式精准化、一体化、标准化发展。打造产品、技术与资金相协同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强化精准服务国际航空业、航运业的能力,提供从碳减排总体设计、减排技术支持、碳排放核查到履约交易的全过程综合性解决方案。推进低碳场景的定制化服务方案向标准化转变。三是以多维度国际化战略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海碳中心从会员国际化战略、交易能力国际化战略、合作网络国际化战略三个方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四是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全力争取政策支持。
李布强调,做好四大主要任务,需要完成一些保障性的工作。一是强化交易中心基础设施、交易平台、交易规则等软环境设施。二是海碳中心作为企业,一定要有高效的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发展。三是做好化风险的一系列措施。
“作为全国第一个探索国际化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海碳中心目前仍在摸索的阶段,希望未来把海碳中心打造成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靓丽名片。”李布表示。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