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不同:能源转型路径的差异化理应得到尊重
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经济仍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全社会用电需求大且持续增长,电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面临巨大挑战。
2022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达8.6万亿千瓦时,约为美国的2倍,欧盟的3倍。仅广东一个省用电量就约为德国的1.5倍。此外,中国的用电需求仍保持快速增长,过去五年(2018年—2022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约4.8%,而同期美国的用电需求年均增速仅为0.4%,欧盟为-0.9%。中国过去五年新增用电量就达到1.8万亿千瓦时,比德国目前的总发电量还超出3倍有余。全球最大的电力需求、持续攀升的用电量,使得中国电力系统的脱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困难,这也是为何中国可再生能源增长如此迅速的情况下,仍然难以满足全部新增用电量的主要原因。庞大的电力系统和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近中期煤电仍然在中国电力供给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作用。
中国部分地区因在2021年—2022年出现了严重的电力供需失衡,所以煤电作为公认可靠的保供电源,在一些沿海负荷大省又出现了新建迹象。事实上,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当下,这并非中国独有。2022年,在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冲突的背景下,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西班牙等欧洲多国均被迫重启煤电。2022年,欧盟燃煤发电量较2021年同比增长6.7%,燃煤发电占比也较2021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德国是这一轮欧洲重启煤电行动中的主要国家,其重启或推迟退役的煤电装机容量就达到了1000万千瓦,2022年德国煤电发电量同比增长了10%。
与之不同的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优等生”——德国、美国加州等国家和地区为应对可再生能源给电力系统造成的不稳定性,高度依赖燃气发电作为灵活调节资源。2022年,燃气发电占德国和美国加州电力总装机的比重分别达到32%和47%,而在中国,燃气发电装机占比仅不足5%。加之天然气资源不足,让中国不得不在近中期更多依赖煤电作为主要的灵活调节性电源。
随着“十五五”时期(2026年—2030年)及之后中国抽水蓄能大量投产、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海上风电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电网优化互济,以及需求响应规模持续扩大,可以预见的是,煤电无论是在电力电量支撑还是在灵活调节方面的作用都将逐步弱化,进而实现煤电装机在碳排放达峰后加速退出。
本届COP大会将通过对全球进行盘点,收集信息,了解各方气候行动的进展并找出差距,从而评估《巴黎协定》的整体实施情况,以共同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在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时刻,各个国家更应该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好能源转型中面临的挑战,聚焦建设性合作,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各国在能源转型领域的经验分享和最佳实践交流,包括如何解决煤电退出之后的能源保供问题、如何解决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系统不稳定问题、如何建设更加高效健全的电力市场等,进而达成更具包容性、透明性和务实性的共识性成果。
可以看到,在本届COP气候大会上,有更多的新能源企业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大批企业,如中创碳投、万科、金风科技、隆基、通威、腾讯、中集安瑞科、绿普惠等,还分别设立或参加了多个主场活动。此外,能源基金会、全球能源互联网组织、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众多中国的智库和研究机构,也组织了多个场次的国际对话交流活动,对相关议题展开了建设性的讨论。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责任,更是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COP28这样的国际交流合作
平台,正是促进各方增强互信、营造全球合作氛围的大好时机。从雄心变为行动,正在成为广泛共识。
文丨吴迪,供职于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