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低碳意识与低碳行为网络调查报告》:“碳普惠”机制等知晓率待进一步提升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章轲2023-12-10 22:22

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消费及居民生活碳排放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公众低碳意识与低碳行为网络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在低碳意识方面,公众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生活的知晓率较高,分别达到81.1%和86.7%,但对“双碳”目标及“碳普惠”机制这类新概念的知晓率分别只有75%和75.6%,有待进一步提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正在召开。在同期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举办的“低碳消费与绿色供应链减碳”主题边会上,国内多家机构共同完成的《中国公众低碳意识与低碳行为网络调查报告》发布。
 
“公众领域是推动双碳目标落实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唐丁丁说。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碳中和科技与战略中心主任王元丰也表示,当前需要创新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的宣传手段,进一步提升公众低碳意识和对“双碳行动”的了解。
 
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消费及居民生活碳排放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IPCC《气候变化2023》报告强调,落实正确的政策、基础设施和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到2050年可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70%。在中国也有研究表明,消费端碳排放占比已达53%。
 
“由此可见,推动消费端减碳正成为全球认可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绿普惠创始人陶岚在发布会上说。
 
陶岚介绍,该研究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回收有效样本10859份,调研样本符合统计学有效性要求,调研内容涵盖了气候变化认知,低碳意识,食、住、行、办公、购物领域低碳行为践行。报告不仅描绘了公众低碳意识与认知水平、低碳行为践行程度,还进一步探究了影响公众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提升的影响因素。
 
《报告》显示,中国公众低碳意识与低碳行为呈现出新特征,整体水平有所提升的同时,在食、住、行、办公、购物等不同领域存在一定差异。在低碳意识方面,公众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生活知晓率较高,分别达到81.1%和86.7%,但对“双碳”目标及“碳普惠”机制这类新概念的知晓率分别只有75%和75.6%,有待进一步提高。
 
《报告》显示,在低碳行为方面,公众在餐食、居住、出行、工作、购物等领域的低碳知晓率和低碳行为之间存在“知行差异”。例如,受访者中认为“买咖啡、茶饮等自带杯子”,“非常有效”和“比较有效”的占84.2%,但实际践行时“总是做到”和“经常做到”的仅占69.3%。
 
研究发现,受访者在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低碳行为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践行程度的一致性较高,这或许与中国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发起公众环保行动和企业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有关。例如,中国制定和出台了《反食品浪费法》,民间和企业积极发起“光盘行动”。
 
研究显示,低碳意识是影响低碳行为最关键的因素,随着低碳意识水平的提升,公众在餐食、居住、办公、出行和购物五大领域践行低碳行为的概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因此,低碳知识的普及和对低碳行为有效性认知的提升,能显著提高公众的低碳态度和行为意愿,进而促进公众践行低碳行为概率增加。
 
《报告》称,目前在外部因素方面,低碳生活配套措施和服务还不健全,低碳信息相对缺乏及缺乏激励措施会影响公众践行低碳行为。《报告》建议,健全和完善各类低碳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应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公众使用低碳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方便程度;通过“碳普惠”机制和平台,让公众能够从践行低碳行为中受益;推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在消费端碳减排行动中的协同与合作。
 
正在阿联酋迪拜参加COP28大会的陶岚介绍,大会期间,围绕气候变化,一系列通过碳普惠机制动员全社会碳减排的成果及举措被集中介绍和展示,中国也向全球推出了用数字化带动全民减排的智慧方案和宝贵经验。
 
绿普惠发布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指南:行》和《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指南:办公》两个低碳减排场景、9项解决碳普惠量化难点的团体标准。
 
此外,中国多地碳普惠机制建设的成果与经验也在大会期间得到展示: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省碳普惠机制“三晋绿色生活”累计减排次数超过1亿次;“2023北京绿色生活季”平台通过推动市民践行绿色生活、以碳普惠带动绿色消费,已有956.5万人参与;滴滴通过“长青”碳管理平台,推行网约车“油换电”、合乘交通、慢行交通三大减碳路径;饿了么培养平台7000万用户低碳小习惯。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