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重启,高质量转型升级打造双碳岗位人才培养高地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网碳交易网2023-11-06 10:42

2023年10月19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该《办法》是规定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基本框架的统领性文件,对于市场启动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原公告显示该办法已于9月15日通过第三次审议,但从最终发布的时间来看,生态环境部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审慎态度。这足以反映出在CCER的重启中,对“稳定”与“高质量”发展的期望。
 
2023年9月22日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三年来,中国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如何发挥岗位能力人才培养优势、提高双碳相关岗位能力人才培养力度和质量,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直接关乎这场系统性变革的顺利推进。
 
2020年以来,国家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多项政策保障双碳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力举措落地见效,2020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环保相关资金1.78万亿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2年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2.3亿吨,累计成交额达104.75亿元。
 
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果。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达1.5亿吨以上,水泥过剩产能3亿吨左右。全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去年,钢铁、水泥塑料、平板玻璃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2012年降低了9%以上;全国工业用水量较2012年下降29.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下降60.4%;10种重要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总量比2012年提高约1.4倍。
 
启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利于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技术为王”,是推进双碳的鲜明特征。谁在科技创新上走在前面,谁就将占得发展先机。全面提高双碳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自主行动能力的重要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新时代双碳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提高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岗位能力人才培养工作启动,在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的发展中,碳排放管理技术应用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双碳岗位能力人才成新宠作为推动行业发展、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梯次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双碳工作具有广泛性、长期性。这决定了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也需要各行各业各领域共同参与,更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支撑。据了解,截止目前双碳岗位能力人才培养工作为保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对培训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和优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双碳岗位能力人才培养的综合服务平台承接相关培训任务。CCER重启以后,对各行业企业未来能以较低成本落实双碳目标,会是一个好的途径和渠道。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岗位能力人才培养项目针对行业亟需岗位优化升级了碳排放管理技术、碳排放管理咨询、碳资产管理应用、碳监测管理技术等专业的培训课程,从而促进科技体系、人才体系与节能产业有效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期,发挥好文化的力量,融合好文化要素,提高好工业文化软实力,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双碳岗位能力人才专业性较强,工作内容较为广泛,涉及了碳资产管理、碳达峰与碳中和规划编制、碳标签碳足迹和低碳产品认证,也包括提供外部的碳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等相关服务。在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路程中,新兴职业“碳排放管理技术”等将持续获得行业认可和重视。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目标导向下,双碳岗位碳排放管理技术等专业人员将以自身的职业素养,成为助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催化剂,造就绿色低碳行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