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际对
碳排放管控趋严,面对减排压力,如何管理
碳排放、碳资产?10月19日,首届双碳服务大会暨
碳管理体系合作伙伴大会在常州举办,来自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机构
专家共商
绿色发展。
合规及竞争压力渐增
“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内绿色低碳相关服务增长迅速。“SGS在2020年之前就有碳相关认证服务,那时在中国一年颁发的相关证书不超过100张,服务的客户也比较有限,仅仅包括一些要求供应链开展碳相关认证的跨国公司,到2021年,SGS在中国的认证证书数量增长了30倍。”第三方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风险管理解决中心中国区总经理岳庆松说,申请碳相关认证的行业大到火车整车及供应链上下游,小到食品、玩具,前来咨询的既有企业高管,也有财务、生产制造、设计开发等相关人员。
增长背后,既有自上而下的推力和卖家的压力,也有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非财务信息披露是大势所趋。如果企业自身没有管理好碳相关资产,可能会为未来财务数据带来风险。”岳庆松说,一些新政策和法规正在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开始要求相关行业或进口产品申报碳排放信息,新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对产品
碳足迹提出要求等。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机构也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许多国际化公司已经开始要求供应链企业开展碳核算,全球多家金融机构作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和承诺。 “I-REC标准基金会颁发的国际绿证,应用较多的场景是RE100(100%可再生电力)。”国际非营利组织I—REC中国区专家李贞兰说,目前全球有400多家企业加入了RE100倡议,包括苹果、耐克、宜家家居等大型企业,公开承诺逐渐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一些企业不仅限于自身,也要求供应链上下游及贸易商采购绿电。李贞兰提及,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公开承诺减排目标,并定期提交进展报告。
今年2月,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和波士顿咨询的报告《企业“
碳中和”目标设定、行动及全球合作》显示,公开承诺设定科学碳目标的企业市值占全球企业总市值的35%。倡议不仅停留在纸面。8月,SBTi给全球121家企业和金融机构打上了“Commitment removed(承诺已移除)”的标签。
与国家“双碳”目标契合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也正加速成为企业“必答题”。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超过1700家上市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2年ESG相关报告,占比34%,较上年的1112家ESG披露企业,净增近600家。 在监管层面,沪深交易所正在结合我国国情和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去年5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力争2023年实现央企ESG报告的全覆盖,并且要推动央企建立ESG的评级体系。
碳管理是项系统工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顶层设计如何落地?
温室气体排放重点行业最先感知到压力。“我们主要运用生命周期分析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从摇篮到坟墓、摇篮到摇篮的周期中,有什么是企业可以做的,哪些是风险点。”山鹰国际控股总裁特别助理连巧灵说,国家对造纸行业能耗双控,公司根据控制目标倒推碳排放强度和总量,2021年开始搭建碳管理体系,将减排目标植入各个生产和职能部门。“具体做法参考了全球造纸龙头企业的实践,决定从能源转型、能效提升、造纸技术优化、低碳原料采购等方面减碳。”连巧灵介绍,企业有自备电厂被纳入全国
碳市场,除了做好
碳配额盈余管理和
碳减排项目开发,还设立了
碳交易专项资金。
钢铁行业是碳排放大户,绿色低碳转型涉及行业内各个领域。“公司成立了多个降碳工作小组,在极致能效、装备提升、智能化和数字化、产业链协同等方面持续探索。”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建介绍,目前公司已完成碳管理体系贯标,正在推进碳管理
平台建设,完善监测计划,确保数据质量,为后续规划评估打好基础。企业初步计划新增短流程炼钢产线,稳步提高短流程电炉生产粗钢的占比,并与下游客户联动开发全生命周期低碳绿色产品,在能源管控方面,依托多介质能源网络和能管中心信息
平台,实现多能互补,同时推进重点工序、用能设备的绿色低碳工艺与技术改造。
今年5月,徐州市召开淮海经济区数字化碳管理体系暨碳资信评价体系建设启动大会,正式发布碳资信评价体系建设及金融应用
试点实施方案,启动建设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和碳资信评价体系示范平台。
江苏彭城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是徐州国投集团在淮海经济区布局双碳服务的产业平台。“要从具体需要切入。”彭城碳资产总经理柏小东举例说,徐州经开区有40%的出口企业,将来可能面临碳关税挑战,所以在经开区设置了国际绿色认证服务中心,重点区县更关心如何在新形势下保住优势企业的竞争地位,便针对区县内一些高耗能企业和重点核心企业,做整体的
节能减排、产业升级规划,园区碳中和规划等。“无论哪一种,都将会带动整个企业的碳管理体系建设。”柏小东说,碳排放相关数据是基础,相关认证需要数据支撑,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操作,也需要从绿色低碳角度对企业进行画像。
温室气体分析排查涉及多种气体,需要查看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多种数据。“这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岳庆松认为,数字化工具可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由于人为错误造成的数据篡改和造假的问题发生,还可以实时跟踪企业减排过程中的绩效指标变化。
碳资产不只是碳配额 “碳资产在碳管理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认为,碳成为资产,将影响企业开展节能降碳的积极性,影响今后金融行业将碳作为资产评估实现融资等,而资产能否变现取决于市场需求,“碳相关的交易会演化成更多场景,不仅仅是碳配额,可能还包括绿电绿证、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 “所有的碳管理最后落地要通过交易来实现。”华东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碳电业务负责人、天然气部总经理杨欣认为,碳交易与碳管理关联密切。
“提前分析、快速谋划和响应,应该可以让交易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杨欣以公司2021年参与全国碳市场第一个
履约周期的经历举例。集团的控排
履约企业是自备电厂,由于发电效率问题,配额有缺口,需要到市场上购买。“一开始我们认为并不好买,因为大家都知道碳配额是个好东西,有储备的价值,相当于一种碳资产,对
价格有很大期待。为了履约,分析市场环境、走访控排企业后,觉得可能会有一个阶段是买方市场。”杨欣分析,第一个履约周期,有缺口的企业会存在思维和行动上的惰性,没有积极准备资金、定位货源,有盈余的企业出售配额会比较谨慎,但那一年的煤价很高,发电企业储煤有现金压力,部分企业有动力出售配额,当2021年8、9月份市场窗口出现时,公司以较低成本完成了履约清缴。
目前,全国碳市场仅在火力发电企业开展,按计划将逐步覆盖其他重点排放行业。今年7月,全国碳市场第二个清缴履约周期开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披露,截至2023年10月1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24亿吨,累计成交额166.63亿元,碳配额二级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居同时期国际市场首位。
除了全国碳市场,我国的碳交易体系还有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2017年国家发改委暂缓受理相关备案申请,目前CCER为存量市场。今年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随着这一基础性制度的发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的脚步越来越近。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