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文章来源:中国网碳交易网2023-10-17 09:5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系统回顾总结了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悠久的历史源头、深刻的现实理念与光辉的未来愿景。在当前国际形势动荡变革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稳定性和正能量。
 
文明历史发展视野下的“一带一路”
 
白皮书的第一部分《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意义。文明交流互动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文明互动模式也决定了某一个时期的时代主题。白皮书鲜明阐释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与历史意义。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来源于古丝绸之路的实践,是对于千年以来东西方交流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当代全球化的发展与对于既有全球化模式的扬弃。白皮书明确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促进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但同时,伴随着少数国家对于全球化模式的垄断以及对于全球化中普惠发展的忽视,全球化遭遇逆流,未来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站在历史与未来的十字路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瞄准当下全球化所遭遇的核心痛点,上继古丝绸之路精神、下开全球化发展新局,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未来人类发展的目标,围绕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具体目标,为全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与公共产品。因而,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放置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更凸显这一倡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理念演化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
 
白皮书的第二部分《铺就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介绍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理念、目标、愿景。这一部分系统地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所遵循的理念思想框架,可谓深刻地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中枢神经”。这一部分充分展示了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演进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就遵循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保证了这一倡议的开放性。在实践进程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也在不断完善,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框架下不断迭代升级,先后明确了“开放、绿色、廉洁”的理念以及“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并且进一步明确了“造福世界的幸福路”的愿景。这一理念不断演化完善的过程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平等协商原则,与共建国家合作时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因而更具生命力。
 
实践创新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白皮书第三部分《促进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这一部分系统呈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各个维度上的实践与绩效。此处的亮点是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之外,明确了健康、绿色、创新与数字等新领域的合作。在十年的实践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五通”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并且,伴随着生产力与技术的发展,在过去十年内,国际合作的领域与维度也发生了调整与变化,数字技术、绿色生态、健康管理等领域都逐步成为了国际合作的核心议题。在此情况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逐步拓展其内涵,进而开辟新领域与新赛道,这种不断根据时代特点,调整拓展合作领域的模式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生命力的体现。
 
时代使命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白皮书第四部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未来的时代使命。如果说白皮书的第一部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展现了时代赋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或愿景,白皮书的第四部分则告诉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面对时代之问给出的答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个人成长的路径。而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言,其时代意义也呈现出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的特征。首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对共建国家带来重要的发展红利,进而有助于实现全球发展的再平衡。其次,平衡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全球化当前存在的各种逆境,进而推动全球化向着普惠、包容方向发展。最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通过重塑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逻辑,进而对广泛的全球治理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推动全球秩序朝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这一论坛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于未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憧憬与规划。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这一届论坛必将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各个共建国家互学互鉴,共商未来的平台,也将为当前世界提供正能量。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周亦奇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副研究员
 
编审:唐华 高霈宁 张艳玲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