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
碳中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
碳排放强度降幅,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
碳中和,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目标提出三年以来,中国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关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大力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
绿色低碳发展,有力有为作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大国担当,同时展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
“双碳”三年成绩斐然
在今年8月15日的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中国已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在此基础上,“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4.6%,此外,中国已经完成了“双碳”政策体系构建,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同时,今年上半年,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162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
巨大成绩的背后,是政策的大力支撑。国务院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指出,在“双碳”背景下,生态文明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新阶段,环境保护的措施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路径逐步实现协同、从量变向质变过渡。
在这三年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各有关部门出台12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和11份支撑保障方案,31个省(区、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双碳”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实。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构建煤、油、气、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
此外,我国还构建了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碳排放统计核算正式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制度。成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实施“十四五”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建成5个“双碳”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可再生能源技术”等重点研发专项,强化“双碳”专业人才培养。
同时,我国持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落实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据了解,2020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环保相关资金1.78万亿元。推出
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截至今年6月,两项工具余额分别为4530亿元、2459亿元。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募资885亿元。深化能源
价格改革,推动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健全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政策。健全绿色电力交易体系,全国绿色电力交易电量超600亿千瓦时。
新能源发展位居前列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可再生能源既是排头兵,也是主力军。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科学上对此尚无定论,但愈发确定的是,全球升温速度正在加快,如不加以控制,将面临无法承受的灾难性结果。而翻看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成绩单,一串串数据令人眼前一亮。氢能作为火炬燃料,氢能大巴穿梭接驳,三大赛区26个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
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碳中和”冬奥会;发展
清洁能源,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何洋介绍,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已增长到13.8亿千瓦,装机占比超过一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在建核电装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风电光伏连续三年新增装机超过1亿千瓦,年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10座三峡电站发电量,今年上半年新增装机已达1亿千瓦。能源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2022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17.5%、比2012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新增非化石能源消费累计实现碳减排超过70亿吨,平均每度电的含“绿”量达到36.2%、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有业内
专家指出,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走在前列,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以华北地区为例,80平方米的屋顶可安装1万瓦的光伏组件,一年可以发13000度电,如果家里有电动车,一年的用电量在6000度左右,还有7000度剩余,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在未来,我国或出现以分布式能源为主、高度电气化的独立用电微单位、零碳能源合作社的全社会用能主流模式。”
减碳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消费端的碳减排已成为“双碳”的重要领域。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普及,以及金融机构、互联网
平台、政府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碳减排中。
在北京,“个人碳账户”正在
试点运行,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中,在外卖平台选择“无需餐具”可获得45.72g减排量,每骑行共享单车1公里可获得250g减排量,通过指定渠道购买绿色家电,并投入使用后最多一次可获得375kg减排量……通过个人的绿色积分账本,积分可以兑换电影票、鼎泰丰兑换券、30天美团畅骑卡、甜品礼券等。朝阳区的赵女士使用“个人碳账户”已经快一年时间,她的绿色消费场景涵盖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转化成减碳量和碳积分,换成奖品。“这种激励会让我更多地选择绿色出行生活方式。”
据了解,全国多地已普及碳普惠概念,面向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对其绿色低碳行为的环境效应进行具体量化,并通过政策激励、商业激励和
碳交易等机制为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一定的价值,从而形成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绿色低碳治理的良性循环。
广东深圳去年6月上线了国内首个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应用,一年来已有80.5万户家庭开通碳账户,全市用户占比超1/4,累计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万吨,等效节约标准煤约4516吨。在该应用上,居民家庭用电每日减排量、累计减碳总值、减碳排名和减碳日历等信息一目了然。
建设银行在江苏和重庆地区试点,参与者可以通过低碳轨迹或碳积分奖励获得碳积分;中信银行可对开通无介质借记卡、线上转账、电子账单、线上缴费行为进行碳减排量核算,从而兑换一定的权益。
据悉,以电商平台为主的企业主导的“个人碳账户”也是当下主要一个大类。如阿里巴巴推出的“88碳账户”,用户在淘宝、天猫、闲鱼、饿了么、菜鸟等平台上的低碳行为,皆可转化为积分计入88碳账户,且运行一年多来,各种鼓励减碳活动层出不穷。美团、滴滴等在公共交通领域,依托其庞大的客户数量积极投入碳账户、碳积分体系的建设。
“在电商平台推出的旧物改造活动中,我会跟女儿一起对一些用过的物品二次制作,培养她节约的意识。”北京市民张女士说。
相关专家表示,以全民之势,助力生态文明新篇章;以实践之行,引领
低碳生活新时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们定能不断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更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在绿色发展中不断兑现“双碳”承诺,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