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 赵卫东:提升数字化碳管理 以助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碳交易网2023-07-13 10:32

【核心观点】
 
面向“双碳”目标,需要以数字化赋能工业碳排放管理。建议为大数据归集整合营造公平畅通的环境;推进数字化碳管理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与示范应用;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驱动碳管理数字化转型走深向实。
 
中国经济时报:最近几年,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加速,在助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上,如何用好数字化工具?有哪些路径?
 
赵卫东: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化赋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已持续打造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示范标杆196家,5G基站单站址能耗较2019年商用初期降低20%以上,数据中心平均设计电能利用比值降至1.3。二是绿色低碳数据基础得到持续夯实。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三是加快制定绿色低碳基础数据标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融合。2012-2022年,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提高34个百分点和28.2个百分点;建成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500多个;“5G+工业互联网”率先在钢铁、采矿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形成20个典型应用场景。
 
面向“双碳”目标,需要以数字化赋能工业碳排放管理。目前,工业碳排放管理包括工业企业和工业主管部门两类主体,围绕工业控碳降碳的统一目标,针对二氧化碳单一温室气体,对工业生产过程实施一系列碳减排措施。而数字化赋能工业碳排放管理后,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工业碳排放监测、运行、管理的各环节,包括碳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处理、应用、安全等,通过碳排放大数据治理挖掘减碳潜力,促进碳管理效率质量提升。
 
目前,工业领域数字化碳管理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数据自动化归集整合难度较大、数据安全问题制约大数据价值释放、企业积极性有待激发、应用场景亟须拓展完善等。建议加强法律法规标准建设,为大数据归集整合营造公平畅通的环境;用好“揭榜挂帅”机制,推进数字化碳管理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与示范应用;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驱动碳管理数字化转型走深向实。
 
工业碳排放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企业数字化意识和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深入生产工艺的碳排放分级计量,构筑数字化碳管理大数据基石。首先,强化企业数字化思维。引导企业培养兼具数字化与生产技术的融合型人才,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数字化碳管理奠定基础。其次,实施工业企业碳排放分级计量。一是组建具有工业低碳、数字化赋能、计量监测三重基因的权威专业队伍,从理论构建、产品研发、示范应用三个环节开展联合攻关;二是使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基于区块链的加密安全、防篡改、去中心化的优势,实现跨地域、跨主体、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实现数据价值流动交换;三是争取政府主管部门支持,待计量技术成熟后,通过大规模推广应用提升数据量级,提高数据质量。
 
第二,在企业能源管控系统基础上集成创新,研发具有“能碳管控一体化”功能的软件系统,升级建设企业能碳管控中心。打造“能碳管控中心”,关键在于碳管理功能模块的补充,应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坚持系统开发的价值导向,借鉴能源管理系统的经验,将使企业获得收益作为功能开发目标,这种碳管理系统才会被市场持续认可;二是应具备碳排放自动核算、企业碳画像、碳对标与评价、碳资产管理、辅助碳交易、降碳战略规划及解决方案、碳资讯推送等核心功能,数据分析与呈现形式生动形象,并且简单易操作;三是注重与能源管理融合性,工业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已具备基础,碳管理系统作为补充功能应加强与能源管理的融合,避免高成本重复建设。
 
第三,以“能碳管控中心”为基本单元,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构建数字化工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完成工业系统碳排放管理数字化全面转型。构建行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或者构建园区、市、省、国家各级工业领域数字化碳管理平台。体系构建需要满足三个要素:一是政府推动开展顶层设计;二是畅通运行机制;三是超前布局数字化基础设施。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