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等17部门(单位)联合印发《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是继去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发布后,全国首个发布的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一、为何要编制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升高了1.1℃。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和挑战,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减缓气候变化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途径,指通过能源、工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较长时间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碳汇,以稳定和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速率。适应气候变化则是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减缓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已经发生的气候风险不会消除,潜在的气候风险仍在不断累积,甚至在全球实现
碳中和(净零排放)后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因此,适应气候变化具有现实紧迫性。
我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具有显著的区域性,亟需差异化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2022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门(单位)印发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要结合本地实际,牵头研究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的《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厅(局)要高度重视,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专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尽快启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工作,确保2023年发布实施,鼓励有条件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尽早发布实施。
二、四川省面临哪些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
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滑坡、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气候变化脆弱性较高,极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
1961年以来,全省气候呈现变暖趋势,平均气温升高速率达0.18℃/10年,高温日数不断增多,攀西地区升温尤为突出。受气候变化影响,1966—2020年川西地区冰川面积由593平方公里减少至462平方公里,高温热浪、极端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诱发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省生态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到21世纪中期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在此形势下,四川省未来一段时期气候变化风险将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趋频发,四川盆地、攀西地区遭受热浪袭击风险增大,城市“热岛效应”更加凸显;贡嘎山等地区冰川、高寒冻土消融加剧;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致灾危险性增大,自然灾害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自然带谱向更高纬度、更高海拔缓慢迁移,川西高原物种可能增加,生态系统演替加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面临压力;金沙江、雅砻江等主要河流年径流量可能增加,水文水资源波动幅度增大,水安全保障挑战更多;农业气候资源分布格局逐步改变,农作物种植界限北移,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威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应;气候变化将使基础设施运行环境恶化,城镇、梯级水库、交通线网、电力网络、能源管网等运营管理挑战增多;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气候胁迫加剧;电力系统脆弱性增加,极端气候条件下能源保供压力增大;气候变化将产生可能更为适合媒介生物及病原体孳生的环境,影响农牧民生计,增大城乡居民健康风险。
三、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基础如何?
面对日益突出的气候变化风险,四川一直在行动,主要开展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行动谋划。将适应要求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重点任务(2023—2025)》《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出台《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不断强化适应政策力度。
二是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优化升级气候变化监测站网,川西地区及高原关键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建立“四川省一体化气候预测系统”,建设气候影响能源与健康评价系统。联合编制《西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定期发布《四川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四川省气候公报》。
三是提升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重点区域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推进引大济岷工程,增强农业适应能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启动省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推动气候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开展气象敏感性疾病调查技术研究。
四是增强关键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开展成渝城市群热岛效应监测,加强长江、岷江、嘉陵江等流域洪水防御。积极参与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创建,实施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攀西地区干热河谷生态治理,增强森林防灭火能力。
五是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支撑保障体系。调整优化各级
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打造技术支撑机构矩阵,组建应对气候变化
专家库。将适应纳入气候投融资支持范围,发展农业巨灾保险。加强气候变化科普,讲好适应气候变化故事。
四、如何组织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的?
科学制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是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前提,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将《方案》编制纳入工作要点,作为重要任务进行部署推动。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环境厅)发挥牵头作用,有序推动《方案》编制。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坚持全省一盘棋,制定《方案》编制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等。商请省级部门(单位)开展风险识别、问题梳理和对策研究。组织召开编制工作会、培训会和咨询会。
二是强化专业支撑。在省级相关部门(单位)推荐基础上,组建由24家相关单位组成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支撑机构矩阵,充分汇聚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发挥各领域专业支撑作用。
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川西地区、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专题摸底调研,赴省气象局、省林草局、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单位和广元市等地区开展调研,研究形成适应气候变化综合研究报告。
四是注重政策衔接。统筹近期与远期适应要求,系统衔接国家和四川省相关领域规划政策和重大工程布局,确保目标一致、相互支撑。
此外,《方案》编制过程中还征求了省级部门(单位)、市(州)和社会公众意见,召开了专家咨询论证会。
五、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编制思路是什么?
《方案》按照《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编制,着重突出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风险导向,预防为主。识别气候变化长期缓发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促进适应从减少损失向控制风险转变。
二是系统部署,突出重点。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复杂性、广域性和深远性,聚焦脆弱区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开展适应行动。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差异化的适应策略,提高适应行动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
四是同向发力,融合增效。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公众三方作用,增强规划引领、部门联动和政策协同,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合力。
五是科技引领,创新示范。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能力,拓展气候适应型发展路径和模式。
六、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方案》包括面临形势、总体要求、重点行动、实施保障四个方面20条重点内容。其中,要求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成全国气候适应型发展先行区。
到2025年,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氛围初步形成,全国气候适应型发展先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到2030年,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脆弱性明显降低,全国气候适应型发展先行区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全国气候适应型发展先行区、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七、“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是否具有可行性?
《方案》创新谋划了“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即气候变化风险监测评估行动、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敏感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健康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自然灾害应急和综合治理行动、国土空间气候韧性强化行动。
“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既充分衔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统筹考虑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构建四方面的要求。同时,又充分结合四川气候风险和工作实际,确保目标一致、协同融合、相互支撑。
同时,《方案》提出,建立适应气候变化成效评估机制,每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期结束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优化方案,因时制宜调整优化“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
八、如何确保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落到实处?
《方案》紧扣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的短板弱项、堵点痛点,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创新
试点模式、提升基础能力、促进公众参与、拓展对外合作七个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
其中,要求健全适应气候变化协调工作机制,形成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合力。构建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投资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建设。加强监测预估、风险评估、损失损害等基础性综合性研究,促进适应技术转化和推广。推动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环节探索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气候韧性“细胞单元”。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科普活动。强化与流域上下游地区、毗邻省(市、区)的合作,加强适应科技创新国际交流。
九、近期将采取会如何推动适应气候行动方案落实?
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工程,既需立足当下,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又需放眼长远,把握好适应的布局、节奏和力度,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下一步,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环境厅)将强化统筹,找准切入点,重点推动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制定工作要点、开展会商评估等方式,加快构建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气象部门专业支撑、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地区推动落实、全社会参与的适应气候变化大格局。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支撑机构和专家队伍建设,强化气候变化科技力量支撑。
二是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有序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将适应融入相关政策规划和法规标准,探索制定配套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逐步推动市(州)编制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因地制宜探索气候适应型发展路径和建设模式。
三是强化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工作。用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常态开展气候变化宣传。探索建设适应气候变化信息
平台,建立适应信息披露机制。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入库申报。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推动更多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