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报告发布

文章来源:21世纪缴翼飞2023-03-29 09:10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企业赋能行业发展的“必选项”之一。在减碳之路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形成共鸣,正加快迈向碳中和目标。
 
近日,施耐德电气对14个领域的110余家企业高管进行调研,形成的《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下称“报告”)显示,目前企业减碳呈现“减碳意识大幅度提升”、“减碳动力正从外压转向内生”、“绿色低碳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大趋势,近七成受访企业认为,绿色低碳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获得竞争优势或溢价。
 
不过,报告也显示,在减碳的实际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着方向不明、路径不清、执行不力和回报不定的挑战和误区。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副主任李毅锴表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大趋势与时代潮流。作为承接碳中和战略的市场主体,企业需要寻找与自身发展相融合的减碳之路,将“双碳”目标与自身核心战略相关联,形成绿色低碳核心竞争优势,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绿色低碳逐渐成为主流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企业正在加速自身的绿色低碳转型。本次报告发现,企业减碳呈现三大趋势:
 
首先,企业的减碳意识大幅度提升,相比2021年的调研,制定明确碳中和时间表的企业从39%增长到54%。
 
其次,企业的减碳动力正从外压转向内生,社会责任、降低成本、下游用户需求、品牌价值、出口因素成为减碳五大内生动力。
 
第三,绿色低碳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七成受访企业认为,绿色低碳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获得竞争优势或溢价。
 
作为本次洞察报告的受访企业,中欧绿色与循环经济政策专家、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与公共事务总监高杨认为,面对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与废弃物三大环境资源危机,全球都在寻求绿色复苏。未来10年,可持续发展与数字化将是世界经济的增长点与核心抓手,也是企业构建新型核心竞争力的机遇所在。同时,只有全价值链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循环转型。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王洁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在业务运行、组织机构以及生态链上都进行深刻的变革。
 
报告显示,53%的受访企业已在尝试进入碳中和相关的新业务赛道,38%的受访企业设立低碳相关部门或进行职责调整,82%的受访企业正在着手打造绿色产业链。
 
四大步骤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
 
尽管减碳意识明显提升,但报告指出,企业在减碳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重重挑战。
 
一是方向不明,部分企业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以抵消代替自身减碳,不具可持续性。
 
二是路径不清,多数企业尚未形成清晰可执行的碳中和路线图,仅19%的受访企业确定了清晰的减碳规划
 
三是执行不力,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减碳落地,近60%的受访企业表示急需提升工艺减碳和新能源技术。
 
四是回报不定,企业无法准确预估和量化投资回报,43%的受访企业担心减碳的投资回报不及预期。
 
为了更好应对减碳挑战,在报告中,施耐德电气提出以 战略规划、组织革新、技术创新、生态赋能四大步骤打造可持续发展企业,拥抱绿色变革。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施耐德电气自身也秉承这四大步骤,致力于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很多企业减碳,往往先想到利用一些技术,买一些设备。实际上,减碳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既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ESG部门,完成减碳战略的制定以及路径设计,也需要将可持续实践融入业务的整个体系,还要建立可持续的组织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减碳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不断促进实践层面的行动与创新。”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表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把绿色和减碳作为增长的核心,否则就没法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增长。目前,53%的受访企业已尝试进入碳中和相关的新业务赛道,38%的受访企业设立低碳相关部门或进行职责调整。
 
另外,在技术创新方面,报告显示,超半数的受访企业将工艺降碳与清洁能源技术作为减碳关注的重点。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减碳,2022年,施耐德电气中国区自身运营碳排放较2017年降低九成左右。
 
在生态赋能方面,报告显示,82%的受访企业正在着手打造绿色产业链。施耐德电气发起的供应商“零碳计划”旨在以技术和服务赋能全球前1000位供应商,帮助其到2025年减少50%的运营碳排放,其中包括中国的210家核心供应商。据介绍,截至2022年,该计划已经实现了减碳10%。
 
熊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近年来施耐德电气通过“创赢计划”系列活动,让一些具备数字化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设计中来,既能提供技术指导,也能帮助其开拓市场空间。另外,施耐德电气还在尝试开发一些轻量化的低碳解决方案,尽量将已经成熟的大平台、大方案转换为小型化、敏捷性、更有场景针对性的方案,免去了用户大量的基础性构建工作,从而为上下游伙伴中的中小企业提供助力,加快打造绿色低碳的合作生态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