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报告(2021-2022)》。
蓝皮书指出,全国
碳市场具有以配额交易为主、以核证自愿减排量为辅的双轨体系,其交易规模较大且发展日趋平稳,但全国
碳市场自上而下的机制仍存在较多问题,面临如扩充交易主体、丰富交易方式、完善法律支撑、明确目标引领等挑战。针对当前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特征和问题,蓝皮书对全国碳市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以期为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一定的依据,探索全国碳市场多层次发展路径的可能性。
一是
碳交易立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作为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过程,需要高层级尤其是国务院针对性法案的支持。随着国务院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立法工作的推进,我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文件立法进程将进一步加速。目前,国务院已对《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修订与意见征询,包括对全国碳市场地位的明晰和长期指导目标的明确等。未来
碳交易法律法规应在保障碳市场减排效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惩罚力度对企业
履约的关键作用。总体而言,相关法律法规应对奖惩两方面双管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和惩罚机制,将为碳市场自上而下的监管提供保障。
二是碳交易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扩大。为充分发挥市场化效用,全国碳市场必须尝试实现碳交易主体和对象的多元化。在参与行业扩充方面,加速纳入水泥、航空、钢铁、建材、化工、造纸等高耗能产业;在参与主体扩充方面,进一步降低企业入市门槛、引入第三方投资者,实现碳市场活跃度和参与量的提升;在交易方式和品种丰富方面,由于碳排放权衍生的金融产品将趋于多样化,“十四五”期间政府部门将更为注重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步形成现货、期货同时覆盖、不断丰富的交易局面。
三是各级碳市场的制度和市场协调性将不断增强。
碳价统一是各级碳市场有效协调的首要体现,是有效均衡
价格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各级碳市场之间制度的协调和市场间衔接是我国碳市场寻求进步所必须考虑的发展之路。“十四五”时期,避免碳市场间的割裂和断层是我国碳市场发展的关键之一,在配额分配方法、交易制度和流程上,相关部门会进一步尝试性地改革,以期维护我国碳市场的完整性和一体化程度。
四是“
碳税+碳市场”协同的多元碳定价机制将提上日程。虽然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意味着我国气候治理工作向前迈出了标志性一步,但仍需适时引入
碳税政策,以有效引导碳交易市场覆盖不到的领域开展
碳减排,缓解碳价偏低的问题。在“碳税+碳市场”协同的多元碳定价机制之下,合理设定碳税与碳交易的调控范围,全面覆盖碳排放主体,可以允许企业在碳税和碳交易两种政策中有条件地进行选择,甚至可以考虑建立相关的互抵机制实行免税政策。将碳税作为碳交易政策的重要补充,可在碳交易发生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及时对碳价形成支撑作用,达到以碳税政策划定碳价“底线”的目的。
五是推进碳产业管理制度完善,培育专门人才,建设碳产业工作
平台。预期将推进建立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三位一体的低碳排放管理制度。
蓝皮书建议,应建设相应的统一的多元化信息平台,统一数据整理方法与口径,建立全行业碳排放数据库,从而对数据的管理更加有效和条理,有效降低数据管理成本和使用成本。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