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双碳”背景,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如何探索创新发展,推动厦门生活垃圾进一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目标?3月3日,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召开“双碳”背景下垃圾分类创新发展研讨会,来自各行业的
专家各抒己见,为厦门垃圾分类发展建言献策。
会议提出,今年厦门将积极探索建设垃圾分类
碳交易平台,努力提升垃圾分类
碳减排成效。从源头推进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城市发展的成果与居民共享,厦门垃圾分类不断提质增效,深入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加快探索垃圾分类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措施,为实现“双碳”工作做出贡献。
探索可行性
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探讨创新低碳措施和技术
研讨会上,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及从业人员等受邀发言,市市政园林局、各区市政园林局(海沧区城管局)、市环卫中心、各区环卫中心等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代表参加研讨。
会议对探索垃圾分类在碳减排工作中的创新发展进行热烈讨论。就如何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过程中利用
新能源技术减少能源消耗,住建部市容环卫标委会副主任委员郭祥信首先从创新低碳措施和技术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立足厦门生活垃圾分类进程和处理能力,住建部环卫专家、高级经济师赵海涛则从厦门垃圾分类发展趋势和主要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在他看来,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碳减排具有显著的环境协同效益、文明促进效益,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较高潜力。
对此,国投维尔利环境投资有限公司总助赵燕妮、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主任研究员万昕奇也从资源化利用碳普惠机制构建平台、建设项目的角度,对垃圾分类、废弃物回收等低碳行为如何量化环境收益、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进行解读。
系统化发展
驱动减污降碳、资源利用
不少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引入碳排放管理,是未来的创新发展趋势。
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志隆看来,随着垃圾分类“3.0”模式的全面推进,厦门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垃圾分类引入碳排放管理有着充足的创新发展空间。他提出,可以从减碳增汇、价值化机制、激励机制等角度,探索建立垃圾分类碳排放管理机制和正向引导机制,驱动垃圾分类减污降碳、提质升级,不仅丰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也有利于推动形成城市管理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立足现有基础,市环境卫生中心王虹艳也从一线视角提出看法。她认为,结合厦门下一步“减量化、资源化”的工作重点,可以通过加快构建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率,例如通过建立包装回收体系、回收激励机制,进一步做好快递包装物循环使用机制等,在加快推动“两网融合”规范管理的同时,也为垃圾分类碳减排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李敢良表示,本次研讨会聚集各方智慧成果,从理论和实操角度,为“双碳”背景下构建垃圾分类发展新格局,提供了良好借鉴意义。他表示,厦门垃圾分类“爬坡过坎”,至今已经连续十九个季度领跑全国,今年将以创新发展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建设垃圾分类碳交易平台,努力提升垃圾分类碳减排成效,进一步推动厦门垃圾分类工作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