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碳中和从全球共识走向全球行动,众多承诺
碳中和目标而缺少实际路径规划的企业为免受“漂绿”质疑,选择用“
绿色沉默”逃避监管审查。据全球气候咨询公司South Pole的调研数据显示,尽管在2022年设定减碳目标的受访企业比例已从2020年的11%上升至72%,但近1/4的受访企业不愿意公开其设定的具体目标及计划。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做出碳中和承诺,是否具有清晰具体的目标设定与切实可行的路径规划,能够进一步反映出企业减碳意愿的高低。近日,联想集团发布净零排放目标(net-zero)路线图,成为中国首家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SBTi)净零目标验证的高科技制造企业。值得关注的是,联想集团不仅基于全价值链净零目标,设定了切实可行的长期目标,还在近期目标中对众多碳中和企业未提及的“范围3”减排做出明确承诺,制定了以深度减排为基础的净零排放路线图。
定位三个关键环节,定点突破“范围3”减排难题
随着大量碳中和企业表现出对碳抵消机制的过度依赖,净零目标逐渐成为检验企业减碳决心的“试金石”。与碳中和不同,净零目标要求企业承诺减少一切可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且减排目标不仅限于企业直接产生的“范围1”排放与外购能源产生的“范围2”排放,还必须包括覆盖价值链上下游的“范围3”排放,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作为全球首个将净零定义标准化的机构,SBTi会对企业提交的净零承诺中的“范围3”减排目标进行严格的评估。目前,向SBTi提交净零承诺的全球1600多家企业中,仅有100多家企业通过目标验证。
普遍来看,“范围3”减排是企业实现净零排放的重点与难点。企业的“范围3”排放覆盖广、层级多,包括购买商品和服务、资本货物、上下游运输和配送、售出产品使用等15个排放类别,排放总量、核查难度、减排成本都远高于“范围1”及“范围2”排放。据
CDP供应链报告分析显示,企业供应链的排放平均为自身运营排放的11.4倍。
区分于众多对“范围3”减排含糊其辞的“口号式净零”企业,此次净零目标通过SBTi验证的联想集团,基于自身情况,针对“范围3”减排提出了切实的减排量承诺。从联想集团最新ESG报告可见,售出产品的使用、已购入商品及服务、产品运输是联想集团“范围3”排放中占比最大的三个部分。
着眼于联想集团的净零路线图,联想集团设定了到2049/50财年将范围1、2和3的绝对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18/19财年基线水平减少90%的长期目标。在以2029/30财年为限期的近期目标中,联想集团不仅承诺将“范围1”和“范围2”的绝对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18/19财年基线水平减少50%,还承诺比照同类产品,将因使用联想售出的产品而产生的“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减少35%;对于每百万美元毛利,将所购商品和服务产生的“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6.5%;对于每吨公里运输产品,将因上游运输和配送而产生的“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
从净零路上的技术“领先者”,到积极赋能的行业“领跑者”
因广泛涉及上游供应端及下游消费端,科技制造企业的“范围3”减排需面临权责复杂、协调困难的痛点,但也同时具有带动力强的优势。尤其对于联想集团这样的“链主”企业而言,发力“范围3”减排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自身排放,还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将减排方法与策略层层传导至供应链上下游,发挥“链主”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提供能力建设、技术的支持,引领更多企业跨越“范围3”减排这座大山,向净零排放迈进。
以“范围3”减排中占据关键地位的物流运输环节为例,据世界经济
论坛研究统计,物流运输
碳排放可占全球
碳排放总量的5.5%。针对这一环节,联想集团持续探索绿色物流创新,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在空运、海运中积极采用可持续燃料替代品。今年1月,联想集团与全球最大货运公司之一德迅集团联合打造科技行业首创的物流服务。使用这一服务,联想集团客户可以通过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减少运输流程中的碳排放,获颁减排证书,加速净零目标的实现。
而在产品设计方面,联想集团致力打造绿色产品,有效降低在“范围3”中占比巨大的“售出产品的使用”环节的排放。2022年5月,联想集团推出了全球首款碳中和电脑Yoga Slim 9i,还对其从原料开采、加工、包装、运输、生产到回收的各环节都进行了精确的
碳足迹分析,并通过绿电应用和
碳汇采购的方式进行抵消,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
从更大范围的价值赋能来看,联想集团的技术优势一方面使其具备了探索“范围3”减排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使其可以基于自身实践经验,推出普遍应用于各行业企业“范围3”减排的创新工具,助力
碳减排基础设施的建设。2022年6月,联想集团发布了首款企业环境信息数据核算SaaS
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对于“研产供销服”运营各环节的碳排放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在探索突破“范围3数据收集困难”这一企业推进净零排放的关键阻碍之外,联想集团还将持续深耕于数字低碳标准化路径的打造,助力更多企业实现从碳中和到净零排放的跨越。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