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碳交易市场的第一个
履约期已经完美收官,我国作为人均GDP只有1.2万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收入分配和环境质量尚未达到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情况能取得今天的成果是难能可贵的。当前
碳交易市场运行健康有序,市场
价格稳中有升,有效促进了企业的低碳转型和经济的
绿色发展。但如果仔细分析交易量、流动性、
价格、投融资功能等因素,距离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行长提出的“
碳市场四大作用(资产定价、引导投资、稳定预期、风险管理)”尚有差距。
全国碳市场纳入发电企业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45亿吨二氧化碳,首个履约期
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成交金额76.61亿元,算上
CCER,总交易量也不足3亿吨,成交额也不足100亿元。首个履约期
碳配额成交均价42.85元/吨,交易换手率约为2%,低于国内
试点碳市场5%的平均换手率,也远低于欧盟碳市场500%的换手率。
欧盟碳市场经过17年的发展,2021年配额总量已削减至15.72亿吨,相当于中国碳市场的三分之一,但交易量达到了122亿吨,换手率超500%,交易金额683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5万亿元,平均价格56欧元/吨。可以看到,欧盟碳市场的交易量是我国碳市场的100倍,交易金额是我国碳市场的1000倍,交易价格差不多是我们的10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最大的能耗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高流动性的碳交易市场,那么绿色金融市场的三大功能、五大支柱以及ESG的信息披露、评价评级、投资指引都很难实现。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刘吉臻校长的统计,中国去年碳排放约105亿吨,将近全世界的31%;能源消耗占全世界的26%;煤耗大约占全球的52%。面对天文数字搬的碳排放量,如果没有高效的碳交易市场、没有完备的绿色金融体系和ESG体系,中国的
碳中和目标将很难达成。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主讲的“绿色金融与ESG”研究报告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报告从碳交易市场的角度分析绿色金融和ESG,虽然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价格、流动性、投融资功能等方面均尚需完善,但对比欧盟碳市场,中国碳市场未来可能会达到70-80亿吨碳配额的规模,是欧盟碳市场规模的5倍,即使以2倍来算,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也是10万亿元人民币的级别,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另外,国际上除了碳配额市场以外,联合国还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机制SDM,要建立全球统一的自愿碳市场。国际民航组织(ICAO)主导的全球统一的国际民航碳抵消与减排机制(CORSIA)也在快速推进中,2021年已进入试运行阶段,2027年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规模以上民航公司都要强制控排。国际金融界人士推动建立了国际自愿减排规模扩大工作小组(TSVCM),提出了核心碳原则。
当前国际上无论从民间层面还是政府层面,产业层面还是金融层面,供给层面还是需求层面都在探索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碳定价体系。欧盟即将于2027年推出碳边际调节机制(CBAM),美国经过二十多年的谈判,两党、两院终于在今年签署了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达成了历史最大的补贴
新能源与气候治理的法案,
新能源领域的补贴就达到了3690亿美元。因此,这些信号均激励中国必须在绿色金融体系上,在碳交易市场建设上,在国际碳定价话语权上有所作为。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