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
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的起步之年,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加快建设
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加快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两会期间,我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如何主动把握发展先机、拓展发展空间,认真做好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宜居四篇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擦亮“金字招牌” 为“美丽中国”添彩
主持人:过去一年中,盐城主动在国家和省战略大局中把握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不断彰显,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将如何继续发挥作用,为盐城在新赛道的发展添砖加瓦?
吴其江:作为中国唯一拥有2块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的地级市,盐城湿地保护的数量和等级在全国乃至在全球均属前列。在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盐城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湿地保护融入城市发展提供城市样本和范例;深化国际湿地生态合作,盐城市成为首届全球滨海
论坛会议举办地,倡导成立全球滨海湿地城市联盟;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新造成片林1.3万亩……一直以来,盐城加快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新路径,巩固好生态环境这个最大发展优势,“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独特魅力竞相绽放。
在政协盐城市九届二次会议开幕式上,市委书记徐缨的讲话中提出,要敢为善为,在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上奋楫争先,这为全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后申遗时代,保护管理中心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严格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助力盐城加快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发展之路。保护管理中心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最新部署,继续切实扛起保护好、利用好自然的时代担当,顺应“碳达峰”“
碳中和”的时代要求,在国家湿地保护法规出台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批的叠加机遇时期,进一步探寻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
我们将结合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着力挖掘生态禀赋、绿色资源,借鉴瓦登海等世界自然遗产地成功经验,深入研究遗产地绿色生态经济增长极,加快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保护管理中心将坚定走好绿色增长、转型发展之路,在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创造具有典型示范价值的“盐城样本”中作出应有贡献。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打造绿色农业发展主力军
主持人:盐城是农业大市,农业是盐城的大事。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下一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如何助力盐城更好地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
孙新建:近年来,全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绿色发展新赛道,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工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目前,全市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78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200余家,家庭农场超30000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农业具有“绿色”属性和多重功能,守好绿色生态农业底色,加快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是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应有之义。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经济林果、规模生猪、现代禽业、特色水产等日趋完备的农业全产业链;西瓜、何首乌、甜叶菊、菊花等特色精品产业……“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越叫越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盐城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农业作为天然的绿色低碳产业,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更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绿色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需在政策支持引导下,吸引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共同培育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推进盐城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发展。
全市农业农村将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各类资源要素跨界融合、集成集约,联合发展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规模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同时,还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提升科技水平,构建合作共赢的创新
平台和成果转化
平台;强化品牌建设,着力构建盐城农产品特色品牌体系,提升“盐”字号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溢价能力。
做好“链”文章 激发“绿”活力
主持人:过去一年里,我市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历史性机遇,认真做好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宜居四篇文章。下一步,滨海经济开发区将如何谋划在绿色低碳新赛道上的发展?
吴宝庆:2022年,滨海经济开发区克服了疫情影响、经济下行等诸多困难,预计全年全口径工业开票、规模工业入库税收、固投分别实现230亿元、3亿元、58亿元,增长15%、27%、7.4%,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超亿元项目分别为27个、29个、19个。
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可以说,用高增幅和新绿量推动总量扩张、加快质量提升,是产业强市的必由之路,提升创新能力、创塑区域优势,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之举,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滨海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将坚决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今年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建强产业链,加快绿色化转型。产业绿色化是潮流所在、大势所趋。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县确定的4条重点产业链,大力招引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绿量高、含碳量低的优质产业项目。推动铸造产业与绿岛服务中心整合蝶变为机械制造,加快实现智能制造;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小家电、汽车配套等应用终端延伸;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向启动系统、冷却系统等领域拓展。2023年全口径工业开票超320亿元。
提升创新链,推进高端化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将主动嵌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创新体系,实施科研平台提质、创新森林成长、科技人才汇聚“三大计划”,抓紧建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培育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等各类专业孵化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确保年内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覆盖面超70%,新增高企超10家。
打通要素链,创塑品牌化服务。我们将持续完善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家座谈会等沟通机制,建立问题收集调度等5项清单,全力做好助企纾困解难工作。深化“三项清理”盘活土地2000亩,“客制化”新建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拓宽绿色低碳发展大空间。高效运作2支产业基金,持续扩充“园区保”“转贷资金”等专项资金,为绿色低碳企业提供生命全周期服务。
用好资源禀赋 端牢致富饭碗
主持人:我市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大国际品牌,以两个国家级保护区和条子泥等区域为重点,加快建设“探秘自然遗产、戏水湖荡湿地”等五条文旅产业带。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条子泥”核心区域,巴斗村将如何持续擦亮绿色生态“金招牌”,助力广大农民都走上致富之路?
叶勇:巴斗村始终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创造高品质绿色幸福生活。在201户居民共同努力下,我村连续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0万元,集体积累超11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农户储蓄存款突破1亿元。先后荣获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示范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创业型社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我们深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必须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努力创造高品质绿色幸福生活。巴斗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用好资源禀赋优势,充分放大农旅融合发展效应,倾力打造江苏沿海绿色低碳发展“共同致富”样板村,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而团结奋斗。
用好湿地资源,筑牢共同富裕基础。8177亩持证海域、22203.5亩代管海域、2400亩高涂养殖和359.78亩耕地、120.06亩林地等资源,是村集体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巴斗村将坚持湿地保护利用并重,下功夫调整养殖业结构,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生态良好、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生态富民渔村。
用好禀赋资源,提升共同富裕水平。深入挖掘“四色巴斗”内涵,不断放大特色优势,持续加大农旅融合产业投入强度,拓宽乡村旅游空间,持续丰富旅游业态,增加体验型消费场景,在乡村旅游带民富上谋求实质性、实物性突破。同时,借助黄海森林公园和条子泥观潮区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和绿色消费食品,倡导绿色
低碳生活。推动绿色低碳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用好招商资源,拓宽共同富裕门路。着力发挥农民经纪人和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作用,将“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换成“生产力”,加快文旅融合,释放巨大的客流红利,发展多元化业态,形成旅游消费与产品销售循环互动,扩大增收空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