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双碳”目标,既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宣示,也是我国顺应
绿色转型趋势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十年来,全国单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
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68.5%下降到了56%,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通过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
与“双碳”火热实践相伴随的,是“双碳”人才巨大的需求缺口,而这正在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就业结构。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延续了2015年版大典标识绿色职业的做法,共标识134个绿色职业,约占职业总数的8%,基本覆盖了绿色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绿色职业的内涵和外延。
绿色职业的不断“扩容”,映射的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铿锵步履和国家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笃定追求。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需要的“双碳”人才数量在55万至100万名。当前,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培养壮大“双碳”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可持续人才队伍,还要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托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此而言,大批绿色职业的涌现对于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绿色职业从业者发挥所学、尽展所长,为企业绿色发展算好减碳降碳“明白账”,为产业转型升级下好
节能减排“先手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以职业教育为例,2017年,《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就专门提出“提升绿色制造技术技能水平”,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根据绿色制造发展需要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2021年,在增设水环境智能检测与保护、绿色生物制造技术等8个专业后,我国职业院校开设的“绿色”技术技能专业数量已达49个。与此同时,一些职业院校还打造了以实现“双碳”目标为指导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课程中自觉融入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等内容。
“双碳”人才培养体系覆盖面广、建设战线较长,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实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教育部在《加强碳达峰
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和
碳捕集等紧缺人才培养,积极谋划对传统能源、交通、材料、管理等相关专业升级改造”“先行建设一批碳达峰
碳中和领域新学院、新学科和新专业,在探索、总结经验基础上,引领带动全面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等,为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前,要顺应绿色职业发展趋势,强化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2022年,重庆大学等4所高校首次招收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该专业除了学习流体力学、热工学、碳储地质学等基础课,还要学习碳捕集、碳转化、
碳金融等专业课。未来,应加快探索与绿色发展相关的交叉学科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职业标准,让更多有意愿从事绿色发展的人才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面对日渐“火起来”的绿色职业,相关部门的服务工作也要跟上,例如,高校与企业联合,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组建一批联盟,推动师资交流、资源共享,实现技术共享、人员互通,让更多大学毕业生看到这类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光明未来,成为绿色发展的行家里手,集聚起实现“双碳”目标的磅礴力量。
(作者:常玮育,系中共通化市委党校〔通化市行政学院〕经济教研室副教授)
(项目团队:记者 张胜、任爽、王胜昔、张国圣、王斯敏 通讯员 徐梦玲、张站峰)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