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将其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金融科技因其扩大气候融资的潜力而被确定为 G20 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下的三个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
碳交易市场的启动运行以及多项关于 ESG 信息披露的政策要求出台,金融与气候生态治理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科技在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也逐步走到台前。
11月30日,2022全球科技影响力投资大会气候发展
论坛在海南海口召开。在本次
论坛的气侯金融科技创新分论坛上,妙盈科技涂鉴彧表示,
碳管理服务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包括碳核算和云上的数据管理等,帮助企业了解怎样真正地验证这些
碳配额和
碳信用。截止2020年底,这个市场规模已经有95亿美元,预计2028年市场超过140亿美元。
以下为涂鉴彧的演讲实录:
涂鉴彧:非常感谢分享了国际和国内
碳市场的发展情况,金融科技如何赋能市场(发展),以及
碳市场交易方的资本布局。
首先,碳市场分两类,一个是强制碳市场,一个是自愿碳市场。强制碳市场的交易量,大于自愿碳市场。我们再看一下,全世界的碳市场。比如按照交易量和交易额来看,大概排位是什么样。目前,欧洲的碳市场无人能及,交易量、交易额上都是全世界最大。如果按照交易量来看,中国在全世界排第三,但按照交易额来看,中国可能排到全世界第五或者第六。
这里我们用欧盟的
碳价看看碳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事件。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对碳市场非常了解的气侯
专家。比如在第二阶段,比如欧债大量
CDM导致配额过剩,其实在2017年之后
碳价有一个缓慢的回升,尤其是欧盟的碳价。我们认为国际碳市场处于第四阶段。
接下来我们把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分开。在强制碳市场有美国的CCX和ICE,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其实,强制碳市场有一个特性,就是很多的强制性碳市场交易所,实际上都是大宗物品的交易所转变而来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的强制碳市场的特殊性。2021年上海成立了碳交易所,我们国内区域的碳交易已经进行了多年的
试点。但实际上我们控排行业在中国现在只有电力行业,当然今年扩充到更多的行业。我们看到,在欧洲除了电力,高耗能的工业领域都参与控排强制交易市场了。
另外,在交易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的强制碳市场都可以进行交易,但是我们国内的碳市场只允许
履约方(参与交易)。我们再看看欧洲的交易,从2020年至今,欧洲的碳配额上涨了300%。
绿色法案和政策落实,非常有助与提升碳市场参与信心。我们公司的研究团队也看了很多的市场的分析,整体来说,大家都很乐观地估计,欧洲的碳价由每吨80欧元上涨到230欧元。总体来说,我们自愿碳市场,每一个市场都在进行很多交易的尝试。
根据国际自愿碳市场工作组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碳交易需求增长15倍以上,到2050年增长会有100倍。自愿减排的碳交易很少受到监管,像新加坡、香港这样传统的金融中心在监管方面已经比较成熟,这也是他们能够加快推动自愿减排交易落地的原因。这里我刚才讲到自愿碳信用的交易额,总体来讲累计交易额不过60亿美元。在东亚和东南亚,碳信用的发行量很大。但从2020年后,碳市场的发行量远远超过了注销量,也是因为碳的项目的开发变多,同时有很多的买方机构在市场上囤货。
我们再看按行业划分,其实林业和可再生能源占了碳信用发行量的最大头。
最后,我想跟大家提一下,有很多不同的碳信用,实际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在市场上跟
买卖方交流下来,买方最喜欢的项目。另外,我分享一下,中国跟印度占VCS的将近一半。所以,中国、印度以及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减排量发行的市场。其实,基于碳配额和碳信用,有很多不同的金融产品,比如一级市场的碳配额分配、分发等等,我们在其他的一些金融市场,比如有资产管理,还有碳融资,围绕碳配额和碳信用,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场也都发展起来了。后面我就不一一跟大家过了。顺便说一下,其实碳管理服务,也就是怎么样去真正地验证这些碳配额和碳信用,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它包括碳核算和云上的数据管理等等。截止2020年底,这个市场规模已经有95亿美元,预计2028年市场超过140亿美元。
碳市场是非常复杂的市场,有很多不同的机构,在资本端,投资银行,金融机构等都已经参与到碳市场中。比如基金、信托、保险,其实都在国际和国内都在行动起来。
再分享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在天眼查看企业注册,可以看到资本加速入局中国碳市场。过去的一年内将近3000多家的公司都注册了
碳排放的相关企业。
最后,我总结一下刚才说的,海外强制碳市场的发展较早,市场波动性好,机制健全。碳信用市场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受到更多的追捧。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机制,也对我们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最后再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妙盈科技。作为一家可持续发展技术服务商,妙盈科技在
北京、上海、香港和新加坡设有分支机构,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解决金融机构、企业、政府和个人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
碳中和以及社会责任方面的挑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