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日,2022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
论坛在
北京召开。本次
论坛以“走向
绿色经济”为主题,探讨在推动实现
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探索出一条经济繁荣、生态文明和包容性增长协同共赢的发展路径,向世界输出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家气候变化
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独立科学家潘家华表示,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替代是碾压式的,净零碳对高碳也是碾压式的。高碳生存空间是会不断地被挤压,不断地被动或者主动退出。生产方面,中国的风、装机,光,装机,发电,水电是世界的“巨无霸”,终端消费方面,动力电池是世界的领头羊,世界动力电池的十大制造商中国占了六大,仅是宁德时代一家就占了全球总量的几乎三分之一。纯电动汽车产量占世界的60%,几乎是70%。因此,零碳是发展,零碳是机遇,零碳是未来。
潘家华认为,所谓的
碳中和,是人为的排放跟人为的移除达到一种平衡,也就是净的增量为0。碳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经过工业革命以来的累积排放,我们要想实现1.5度的温升目标只有区区5000亿吨碳的预算空间,而全世界化石能源排放现在每年达370亿吨二氧化碳。中国对世界二氧化碳贡献,历史上微乎其微,因为我们工业化、城市化起步比较晚,但是后来居上,赶英超美,现在中国二氧化碳的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应该说在世界上不仅仅是前列,而且是排放量超过四分之一。
潘家华指出,面对碳中和,有三条路可走,即 “三驾马车”。第一,提高能效,减少能耗,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但是这样一条路径其实走不通,例如中国的煤电在世界上的水平是最先进的,每个千瓦时发电只要260克,不超过260克煤1度电,其他的要450克以上的煤,能效提升了40%,能效是管用的但也是有限的,永远不可能实现零碳。
第二,发展零碳的可再生能源。风电、水电、光伏、煤电是没法区分也不需要区分的,对于消费者来讲,只要有电就够了,跟碳没关系。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能够满足能源消费的需要,那么碳就没有任何必要,就自然而然地退出舞台,这是第二条路径。
第三,超低排放,这是工业的终端解决方案,但空间非常有限。中国每年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连续5年超100亿吨,现在的
CCS只是捕集,10万吨级、百万吨级跟百亿是多少个数量级,杯水车薪都谈不上。此外,二氧化
碳捕集起来地下没有空间去封存。
潘家华总结道,三管齐下,最主要的、核心的还是零碳。10年时间里,风、光成本下降了90%,现在的光伏发电可以低至1毛钱、2毛钱;陆上风电1.5元,海上风电3毛钱;零碳有这样一种市场竞争的潜力。
潘家华进一步指出无限风光,广义层面上,1万平方公里,1500个小时,可以有1.5万亿度电,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内蒙118万平方公里,空间足够,1%,2%就足够了。在微观层面,乡村的农户,100平方米一般有200平方米的屋顶,装上10个千瓦的光伏装机,在华北地区一年至少省,1个千瓦装机1300千瓦时,13000度电。所以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中国的企业可以把黄金价做成白菜价,光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是首屈一指的。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