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前不久,
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
平台“
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暨
北京个人碳账本正式上线,涵盖居民生活食、住、行、游、购各领域,市民绿色骑行、驾驶
新能源汽车、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绿色行为,都可以被数字化记录到碳账本中,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激励。各地纷纷推出个人碳账户,激励更多人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点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企业层面加大减排力度,也需要个人层面改变生活习惯。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
碳排放量占总量的53%。打好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这场硬仗,消费端
碳减排不容忽视。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在政策推动下,个人碳账户多点开花。包括北京在内的多地区,以及中信银行等多家企业,陆续推出个人碳账户,用数字化手段将消费者践行绿色
低碳生活产生的碳减排情况记录到个人碳账本中,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为公众参与减污降碳提供重要抓手,提高全社会减排效率和意识。
作为新生事物,个人碳账户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数据核算的科学性和统一性不强,减排场景不够丰富,公众参与的热情如何调动,用户的信息安全如何保障……这些问题是各地在推广个人碳账户过程中,普遍遇到的瓶颈。相比于生产端,消费端碳排放分散、涉及面广,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核算标准和方法,存在重复计算等问题。目前,消费端碳减排尚未纳入全国
碳市场交易范围,个人碳资产交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平台企业收集个人的碳减排量,打包卖给需要碳减排量的企业,再用
碳交易的收入反哺用户,比如提供商品折扣、消费卡等,这是当前个人碳账户实现收益的一个主要方式。
正因如此,推广个人碳账户需要加强体系化、标准化水平。今年5月,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团体标准,推荐了衣、食、住、行、用、办公、数字金融等七大类别40项绿色低碳行为,为衡量消费端碳减排量贡献了一把“标尺”。北京个人碳账本正是基于这一团体标准建立。各平台正在摸索个人碳排放计算标准,不断丰富减排场景,积累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打通内部账户和外部交易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推广个人碳账户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激励。政府、企业、社会有必要共同努力,采取多元的激励机制,提高碳减排价值,以此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个人碳账户涉及到个人信息采集,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防范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保障个人隐私安全,未雨绸缪,做到防患于未然。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推广个人碳账户,让每个人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一定能早日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