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中国零碳产业需要争夺话语权

文章来源:财经网碳交易网2022-09-26 09:50

9月22日,在《财经》杂志举办的“碳中和高峰论坛”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表示,中国对碳中和目标无需过度焦虑。但中国要注重提高原创能力,多参与零碳产业国际事务,拥有话语权,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当天《财经》杂志还与中创碳投联合发布《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2)》(下称:《百家碳排榜》)《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2)》(下称:《双碳领导榜》)。
 
争取国际话语权
 
潘家华认为,中国需要的是发展而不是碳,认定选择碳中和,就只能也必须零碳指向。
 
潘家华表示,中国碳达峰时间短,比发达国家难,这是事实,但没有必要焦虑。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承诺在2060年前碳中和,发达国家则承诺在2050年,甚至有些发达国家,例如德国、丹麦承诺在2045年。相对来讲,中国有10到15年的时间差,没有必要焦虑。
 
对于中国与发达国家未来的碳中和局面,潘家华表示无非就是三种可能:
 
第一种,发达国家2050年如期碳中和,中国滞后10年,但中国具有后发优势,相对发达国家,有10年的时间差,以中国学习、复制、放大、规模化的能力,中国之后10年实现碳中和必然无疑。
 
第二种,发达国家被国际不稳定因素掣肘,无法如期实现碳中和,这样中国更无需焦虑。
 
第三种,发达国家实现不了碳中和,而中国不仅能够如期实现,而且还能提前。
 
不过,潘家华也强调,没有原创技术,可以跑得快,但不能跑得远。中国不光要有硬的实力,还必须要有软实力的匹配。
 
针对目前中国的零碳产业大而不强、受制于人,潘家华表示,这也是因为缺乏原创能力。而中国也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同时在国际市场多参与,多了解规则,多贡献,拥有话语权,才能真正实现引领世界。
 
此外,潘家华还指出,中国要实现碳中和,需要步步为营,绝不是要一步到位。能够实现零碳的,就去零碳;难以实现零碳的,可以减缓;不能实现零碳的,就加大研发力度。
 
“我是一个乐观派,感觉中国绝对会领先于世界提前碳中和。”潘家华以此结束演讲。
 
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总量同增15.38%,发电、水泥减碳任务重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更是成为达成《巴黎协定》和推动协定落地的核心力量。而在全社会中,作为碳排放的主体,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无疑是实现潘家华所期待的“中国领先世界提前碳中和”的关键。
 
此次发布的《百家碳排榜》和《双碳领导榜》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提供了了解上市企业碳中和现状的渠道。
 
《百家碳排榜》覆盖100家高碳排放上市公司,涉及全国碳市场将纳入的八大行业。依据碳排榜,百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量合计约51亿吨,比上年度的44.2亿吨增长15.38%,剔除重复计算后,超过当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
 
与此同时,百家上市公司的排放量门槛,也从去年的619万吨上升至933万吨,增幅50.73%。
 
发电、水泥、钢铁是“碳排大户”,合计占榜单总排放量的75%。相较而言,发电、水泥不仅碳排放总量大,而且营收碳强度高,成为了减碳“困难户”。
 
碳排榜数据显示,发电和水泥行业每万元营收的碳排量分别为16.5吨、11.65吨,远高于榜单平均值2.74吨。
 
汽车产业“双碳领导力”表现引关注
 
此次发布的另外一个榜单——《双碳领导榜》衡量的是上市公司在双碳议题上的行动力、领导力,以及落实双碳目标的进程。
 
伴随汽车保有量增长,既面临较大减碳压力,又具备储能优势的汽车产业成为《双碳领导榜》一大重要关注点。
 
目前,上榜的吉利汽车、广汽汽车、长城汽车、上汽汽车、一汽解放、长安汽车已经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在碳排放占比最高的使用环节,车企着力明显。传统燃油车正在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百公里油耗;新能源车方面,有6家企业已经制订了新能源车发展目标,例如上汽提出“到2025年,全球实现新能源车销量超过270万辆,占上汽整车销量比重不低于32%”。
 
除了调整产品结构,新能源车企也正在通过电池技术升级、参与充电基础建设、布局租换电、研发氢燃料等替代燃料技术多措并举致力减碳。
 
在供应链减碳方面,车企不光注重原材料减量和可回收性、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实现绿色物流,甚至还直接“喊话”供应商,提出减碳要求,例如吉利就要求供应商到2025年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减少以上25%。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