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 AR6报告历史排放趋势和驱动因素相关核心结论解读

文章来源:气候风险评估谭显春等2022-09-13 08:34

引用格式:
 
谭显春,戴瀚程,顾佰和,等. IPCC AR6报告历史排放趋势和驱动因素相关核心结论解读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2, 18 (5).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53
 
Tan X C, Dai H C, Gu B H, et al. Analysis on the key findings related to emission trends and drivers from the IPCC AR6 report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2, 18 (5).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22.153
 
 1 研究概述
 
第三工作组(WGⅢ)报告中“历史排放趋势和驱动因素”章节是历次IPCC系列评估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简要回顾了1850—2019年历史累计排放趋势,着重评估了1990—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并重点分析2010—2019年的全球、区域和部门的排放趋势和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kaya公式分析了2010—2019年间全球不同区域和部门排放的驱动因素;同时还评估了技术创新、行为方式、基础设施和气候政策等方面等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整体而言,AR6报告更加突出1.5℃温控目标的重要性并估计其剩余排放预算,阐述了区域与部门间的排放差异,并强化了对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与CO2-LULUCF的关注,总结了历史排放趋势与不确定性;AR6报告指出了经济增长仍是全球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变革在减缓气候变化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
 
 
2 IPCC AR6历史排放趋势和驱动因素章节的主要观点
 
在历史排放趋势方面,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从历史累计数据看,1850—2019年累计碳排放量正逐步逼近2℃和1.5℃目标碳排放预算,且全球主要部门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持续增加。能源部门依旧是全球直接排放的主要贡献部门,而近十年(2010—2019年)交通部门已成为碳排放增速最快的部门;此外,亚太地区成为2000年以来的消费侧碳排放增速的主要贡献者,非CO2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居高不下,新冠疫情使全球碳排放短期下降又反弹、未来持续性影响并不明朗。
 
 
在驱动因素方面,经济增长仍是全球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抵消了能源转型的减缓效果,且对发展中地区CO2排放增长的驱动尤为明显。相对其他影响驱动因素,技术创新变革在减缓气候变化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能源高效生产和利用技术的变革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与此同时,AR6也肯定了气候政策在减排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指出现有化石燃料长寿命基础设施、行为选择与生活方式,会对未来全球碳排放产生负面影响。
 
 
3 对我国低碳发展的启示
 
AR6报告有关历史排放趋势和驱动因素的关键结论也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借鉴:
 
中国应保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谨防高位达峰,要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重要新动能。我国应立足自身国情,有序推进“双碳”目标。近期谨防高位达峰和高碳路径锁定,严控煤炭消费,提升能效;中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电气化;远期充分发挥负减排技术作用,全面建成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
 
中国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引领和核心作用。当前我国低碳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储备存在缺口。我们要有引领全球碳中和技术创新的雄心和务实行动,要通过系统部署、重点攻关、市场引导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等,加强碳中和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稳定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将应对气候变化置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框架下布局,探索多领域协同发展路径。在当前全球疫情危机、能源危机叠加地缘政治局部冲突的背景下,应将应对气候变化嵌入更综合的框架下考虑。要妥善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系统中统筹考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粮食、健康、科技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展。
 
第一/通信作者
谭显春
 
简介: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IPCC AR6第三工作组中国作者。长期从事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研究与咨询工作。
 
作者
戴瀚程
 
简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系主任,研究员,博导,IPCC AR6第三工作组第二章贡献作者。主要从事环境与气候政策系统分析与定量评估研究。
 
作者
顾佰和
 
简介: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IPCC AR6第三工作组第二章贡献作者,主要从事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与政策研究。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