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荒山披绿装,反倒增加土壤碳排放?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赵汉斌2022-09-08 08:28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人为干扰因素,土地利用变化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第二大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来源。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干热河谷的土地集约化利用,减少了水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多功能性的胁迫,但增加了土壤的二氧化碳产出。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很大程度来自非农业系统向农田的转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建初介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红河干热河谷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垂直分布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干热河谷是中国西南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高温、低湿度、低降雨量和高蒸发量等。由于长期干旱、土壤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人类干扰的增加,该区域典型土地覆被模式正从主要是稀树草丛的多层次结构,向低层级结构演变,很多区域甚至已退化为荒坡和裸地。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双重目标,当地政府启动了“百万亩热区保护开发”计划,大面积的退化土地,将转变为农业经济用地,主要用于栽培芒果、火龙果等特色热带经济水果。“这种人为土地集约化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遏制这种土地退化,同时促进水土保持,并增加土壤生产力。”许建初说。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山地未来研究中心前期的研究,揭示了红河干热河谷中这种土地集约化利用对土壤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但这种土地集约化利用背后潜在的微生物机制尚不清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研究发现示意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我们常年致力于农林复合系统构建与全球气候变化间的关系研究,并对农林复合系统下的土壤生态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利用等进行了追踪研究。”该中心副研究员桂恒介绍,他们依托红河农林复合生态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通过对干热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点监测,并结合土壤理化和宏基因组分析,发现从退化土地到旱作农耕的转变,主要是通过降低土壤含水量以及养分有效性对于一些关键微生物生长的约束,进而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组并导致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多样性显著降低。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同时,这种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多功能性和碳利用效率,并导致了土壤中一些重要代谢过程的变化,加剧了呼吸作用,进而引起土壤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论文第一作者王正洪博士说。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由于此项研究中,观察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多功能性下降的趋势,可能会严重影响干热河谷改造后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因此,下一步他们将重点探索和制定缓解此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碳流失,以及进一步增加“乔灌草立体种植”与果园生草覆盖等碳固存农业管理技术和措施。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知名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图片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提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