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城市管理委获悉,《天津市城市绿地
碳汇设计导则(试行)》日前发布施行。“导则对本市城市绿地
碳汇总体设计原则进行了规定,并且明确了植物碳汇量的计算方法,以及绿地配置设计,绿地内建筑、照明低碳设计等方面的原则,将对本市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市城市管理委园林建设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导则明确了城市绿地碳汇总体设计原则,即应依据植物碳汇能力进行植物选择与配置,增加绿地碳汇总量,其他相关碳汇技术可作为补充。应保留场地原生地貌与植被,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可利用场地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水文条件、植被景观等因素,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场地生态功能。应为游客营造采光、通风、隔音、温度等条件适宜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地下空间设计应符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关规定,坚持保护性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应做到优势互补、有序发展,同时留有余地。可利用周边市政、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设施,实现绿地在空间和时间等维度上的功能性、多样性。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合理规划绿地、园路、铺装场地、建筑用地等。应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的集成技术和产品。
在植物碳汇量计算方面,导则明确,市绿地植物总碳汇量为绿地内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碳汇量,并公布了计算公式。同时规定,在植物选择方面宜选择绿量大、
绿色期长、抗性强的乡土植物品种。
导则还明确,绿地种植空间宜连续,空间格局成片成环成网。应构建近自然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做到层次丰富,物种多样。绿地内新建及改扩建建筑应结合项目自然条件和功能需求,对建筑群组的布局及建筑本体的体形、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空调电梯系统等进行节能设计。绿地照明应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宜采用LED灯具。宜采用智慧照明系统,可利用自动感光、人流量监测、定时、声控或终端远程控制等技术实现智能照明调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宜根据需要配备辅助能源系统。
此外,导则规定应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海绵基础设施。垃圾收集设施的设置间距和数量应根据公共区域大小和平均人流量配备。相关设施应便于垃圾的分类投放,宜通过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宜采用智慧垃圾管理设施及系统。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