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搞懂碳市场:一个中国普通企业的碳交易之路

文章来源:3060碳达峰碳中和碳交易网2022-08-01 17:18

碳交易从何而起?

 
中国碳交易市场从2014年开始在九个地区试点,2016年启动核查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不过,无论身处哪个省市,接触过碳市场工作的相关人员对碳交易始终 “听得多做得少”,而作为实施主体的企业方对碳交易将如何影响自身的业务和发展更是有些雾里看花。
目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政府制定减排标准和规则,碳排放超额的企业为了达标时常作为买方获取额外碳排放配额,而配额富余的企业时常作为卖方“转让”排放余额。由此形成的交易逻辑,就是今天碳交易市场的基础面貌。
碳交易市场通过政府行政强制,让排放相对多 CO₂ 的企业通过市场成本的提升,控制自身的碳排放。与此同时,减排的成本在企业间自行分配完成。所以纵观各国,这样的经济刺激型手段由于行政投入相对较小、灵活性好和持续改进性容易达到等优势受到广泛接受,有效地促进企业自主减排。
同时,在近几年的布局和探索后,除了上述的配额交易,作为补充完善措施,中国市场也搭建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在 CER 前面加了 Chinese)的交易市场。企业配额5%的碳排额度可通过购买 CCER 抵消,价格通常比碳配额低。尽管后续由于调整,以及小部分不规范项目的存在,CCER 在17年暂停了新的受理。但是行业普遍认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推行,CCER 有望于近期恢复审理。
能开发 CCER 项目的主体主要是来自可再生能源、森林资源新造或更新等领域的企业,他们的共同特点显而易见 - 不光不生产、还吸纳 CO₂。对于类似的非控排企业,通过 CCER 项目参与碳交易是一个二次价值化自身产品和的绝佳机会,有观点甚至认为 CCER 机制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变相补贴制度。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碳市场的这几个特点:
1. 它是由行政手段促成的市场逻辑
2. 首先是控排手段,其次才是利益交换
如此一来,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基本目的尚算达到。
根据《办法》,国家将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将发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航空这八大行业纳入控排。在中国企业报2016年的一次报道中,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曾提示,从八大行业配额分配预估来看,排放总量将约达50亿吨,占全国全口径排放的50%。
近期,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指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交易主体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建议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把建材、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尽量纳入范围内。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2年7月2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5.05亿元。
宾晖表示,在首个履约期,全国碳市场运行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
一是在交易量上,碳市场交易量主要集中在履约期,价格在履约期呈现“潮汐现象”,履约型市场特征明显;二是在交易方式上,单笔十万吨以上的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占比远远高于挂牌协议,超过了80%;三是在交易价格上,挂牌协议交易的每日均有成交,收盘价总体稳定,而大宗协议交易集中在履约期,成交均价受单笔价格影响较大。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碳市场总共上线运行231个交易日,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94亿吨,总成交额84.64亿元。在成交价格方面,全国碳市场以48元/吨起步,每日收盘价在41.46-61.38元/吨之间,成交均价43.74元/吨。
宾晖指出,尽管去年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交易主体类型单一,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交易目的以履约为主,全年交易不平衡;二是交易产品相对单一,目前仅为碳配额现货,市场结构分散,尚未推出多元化碳资产管理工具,不利于全国碳市场统一规模化发展;三是碳交易财税发票、司法处置顺序等事项仍待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
碳市场要如何健康有序发展?宾晖认为必须要加快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相关管理条例尽早出台;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把建材、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尽量纳入空白范围内;推进气候投融资、碳金融发展,让碳市场能够像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一样,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等。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