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发现对微观主体形成有效引导,实现宏观目标
在责任投资、低碳减排等领域,目前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共识已经形成。但在将这一价值共识落实到微观主体的行为指标与行为逻辑上时,却时常存在杂乱无序,甚至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近年来我们对两个词语有强烈感觉。一是大市场,二是合成谬误与分解谬误。
当一个市场足够大,就会引起数据积累以及产业间共振,形成不同行为主体的群体效应。大市场的系统性功能有利于推进社会共识的高效形成。在大市场中,如果每个微观主体的行为方向一致,就能汇聚成宏大的力量,反之则市场越大,矛盾冲突越大,从而产生抵消甚至产生负面效果,这个时候大市场就会发生紊乱的系统性作用。
近几年,我们常在低碳减排领域听到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合成谬误指在所有主体都给出自己的行为标的、参数及量化指标,合成绿色低碳宏观目标时,结果却并不是所有数量的加和,甚至可能出现负面情况。分解谬误是指我们在建筑、交通、煤炭、电力等重大领域中,将“3060”目标分解成低碳减排的各项任务,最后可能发生发电量不足,或煤发电不能被风、光、水等其他发电形式所替补的情况,则会产生更大影响,引起社会紊乱。
在高碳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中,由于主体在过程中要付出成本,因此会自觉在成本端口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价格发现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减排,带来微观主体的宏观目标一致。达成
碳中和并非一朝一夕,在实践过程中随时间推进逐渐减排,每个微观主体(如各城市、产业等)的减排行为根据价格进行持续调整变化,价格机制最终会使得所有微观主体在交易中达成碳排放平衡、中和、达峰的宏观目标。以煤炭产业低碳减排为例,煤炭占据我国能源体系的主体份额,特别是发电的热能份额。若想达成目标,则需不破不立。但如果没有做好准备,破完却立不起来,则社会的供给量不足,社会生产生活会发生扰乱;如果先立后破,则会产生社会资源配置不当。只有用价格体系引导新的贡献替代退出部分,才能在产业连续性与交易过程中达到破和立的交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