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涉及传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多个领域。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节能标准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在节能标准方面,我国现行节能国家标准达390余项,其中包括强制性能耗限额和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187项,基本实现主要用能行业和用能产品及设备全覆盖。与强制性节能国家标准配套的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绩效评价、能源在线监测、节能量评估、节能技术评价、能量系统优化、综合能源、分布式能源、区域能源等推荐性节能标准205项。“十三五”期间,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实现了年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强制性能效标准实现了年节电量490亿千瓦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碳排放管理标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在碳排放管理标准方面,目前已发布国家标准16项,包括《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 32150-2015)及发电、电网、钢铁、化工、电解铝、镁冶炼、平板玻璃(1620, -46.00, -2.76%)、水泥、陶瓷、民航、煤炭、纺织等12个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标准。正在制修订标准28项,完成了电子设备制造、种植业、公共建筑、矿山、路上交通运输、机械设备制造、矿山、氟化工、水运、造纸、食品烟草、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畜禽规模养殖其他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的标准的报批稿。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吸纳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验,有效解决了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缺失、核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成为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的基础标准,实现了我国温室气体管理国家标准从无到有的突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减排、核查、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碳排放信息披露等国家标准的制修订,为碳排放交易中“怎么测”“怎么算”“怎么分”“怎么减”“怎么查”“怎么管”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太阳能标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在太阳能标准方面,目前现有光热领域国家标准45项,形成了覆盖太阳能热利用相关基础通用、材料和部件、系统、工程应用等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全玻璃/玻璃-金属封接真空太阳集热管标准的实施推动相关产品技术要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我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太阳能光热发电国家标准6项,初步构建包括太阳能光热发电相关的基础通用、系统、部件在内的标准体系框架。光伏现行国家标准30项,形成了覆盖光伏相关基础通用、设备、材料、电池和组件、部件、系统、应用等领域的标准化体系,相关标准在提升光伏材料组件和系统性能、推动光伏并网等方面,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氢能标准
在氢能标准方面,目前已发布氢能领域国家标准101项。其中,氢能供应与基础设施相关标准48项,燃料电池相关标准39项,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14项。氢品质标准明确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氢燃料品质要求,确保燃料电池汽车用氢安全,被工信部、发改委、能源局等五部委政策文件采信。加氢站系列标准为加氢站设计、建设、设备选型、安全管理等提供指导,相关标准被各级地方政府作为项目审批依据。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标准支撑《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审核。
生物质标准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生物质标准领域,目前已制定60余项生物质能产业相关国家标准,涵盖固态、液态、气态等不同形态的生物质燃料加工以及生物质热电利用等能源利用形式。其中,《车用生物天然气》(GB/T 40510-2021)两项国家标准填补了生物天然气领域相关国家标准的空白。《生物质燃气中焦油和灰尘含量的测定方法》(GB/T 40508-2021)是目前唯一一部关于生物质气化过程中控制焦油含量的国家标准。《农林生物质原料收贮运通用技术规范》(GB/T 40511-2021)是目前较为综合的生物质原料收集、储存、运输标准。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碳捕集封存利用标准
在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标准方面,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8)联合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7)联合成立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工作组,工作组由来自标准化机构、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将加快推动《碳捕集、运输与地质封存-术语》(ISO 27917:2017)、《碳捕集、运输与地质封存-量化与验证》(ISO/TR 27915:2017)、《CCS集成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ISO/TR 27918:2018)等国际标准采用转化,发挥标准化对CCUS等负排放技术的引领和规范工作,支持政策落地实施。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支持碳减排的环境管理标准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在支持碳减排的环境管理标准方面,目前现有国家标准37项,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和声明、环境评价、环境信息交流、生命周期评价、生态设计、清洁生产、水足迹、绿色工厂、物质流成本核算等领域。《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4001)等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指导众多组织依据ISO14000系列标准建立并实施了环境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环境标志系列标准、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生命周期评价系列标准等也被大量企业应用,成为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改善环境绩效、实现降碳目标的有力工具。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循环降碳标准
在循环降碳标准方面,目前现有园区循环经济国家标准达10项,涉及园区物质流管理、循环经济管理、循环经济评价、废弃物和废水废气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效支撑开展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以标准引领产业低碳循环发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领域现行国家标准达80多项,包括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标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标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标准。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标准促进了技术的产业化,在试点企业实现粉煤灰年利用量达到30万吨,年创造效益6000万元以上。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领域现行国家标准约200项,涉及废钢铁、废铜、废铝、废纸、废塑料(8364, -120.00, -1.41%)、废橡胶(13035, 185.00, 1.44%)、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废旧电池、废复合包装等品种。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国家标准约10项。再生资源分类和处理处置相关标准提高了试点企业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1.55%,每年产生71亿元的经济效益。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支持减污降碳协同的环保产业标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在支持减污降碳协同的环保产业标准方面,目前现有国家标准55项,覆盖环保设备产品、产品能效、性能检测方法、技术工艺、高效能环保装备评价以及环保系统设施运行效果评价等系列标准,推动环保装备、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系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目前,正在加快环保设备能效提升、环保设施高效低碳运行、污染物协同处理处置、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协同监测、核算及治理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助力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绿色产品标准标准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在绿色产品标准方面,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目前已发布18项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制定完成并发布,正在推进15项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的制定。相关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涵盖了建筑材料、电子电器、家具、纺织产品、纸和纸制品、涂料、人造板和木质地板、洗涤用品、快递封装用品等33个大类。《绿色产品评价通则》(GB/T 33761-2017)国家标准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提出了资源、能源、环境、品质四大属性评价指标要求,统一了绿色产品评价方法。依据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开展了绿色产品评价认证工作,全国已发布绿色产品认证证书1000余份,有效发挥了标准对于绿色低碳消费的引领作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