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和经济下行等多重挑战。与此同时,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进一步显示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致使全球气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站在时代选择的重要节点,如何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处理好经济平稳增长、能源安全与减污降碳的关系尤为重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以低碳能源科技革命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为突破口,协同推进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气候稳定等多重目标。
6月14日,能源基金会携手
儿童投资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在国合会气候专题研究课题组指导下举办了“稳增长:协同推进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为题的线上
论坛。
论坛围绕高质量增长、
低碳经济与能源转型,就如何厘清稳增长中的挑战,展开了深入探讨。
朱 民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加大低碳基础设施投资 短期稳增长、长期助转型
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下中国与世界经济都面临多重挑战。支持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要稳住三个传统抓手,即稳投资、稳出口、稳房地产,同时要抓紧三个新的抓手,即
绿色投资、科技创新投资和推进消费 。今天看,企业和房地产投资仍然进展缓慢,出口面临困难,去年全球贸易增长10.3%, 中国增长20.2%,对2021年经济强劲增长贡献很大,但今年全球贸易增长只有3%,中国争取5%以上页很不容易,房地产销售也进展缓慢,传统抓手动力不足,难以应对当前稳增长的战略要求。需要大力抓紧和推动新的三个抓手,即
绿色投资、科技创新投资和消费。特别是加大对
碳中和有关的绿色和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支持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进低碳转型的双重战略目标, 意义重大。
已有大量研究文献和国际经验现实, 在实现碳中和的经济转型中,以政府主导和市场驱动,在早期大规模地投资低碳基础设施至关重要。研究文献表明,碳中和转型在早期会产生生产成本上升并显现为外部负效应,也会影响经济增长。转型收益要在未来才能逐渐体现,所以需要在早期通过大规模投资来抵消增长负效应,并在未来逐渐产生绿色经济正效应。这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碳中和转型和平衡发展的战略。研究文献同样表明,因为投资规模巨大,风险较高,期限较长,需要政府和市场结合,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以政府主导参与为引导的低碳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为私人投资增强资本回报的信心,投资的零碳基础设施也会在未来为私人资本不断进入低碳产业和长期收益提供基础。由此推动整体经济全面碳中和转型。研究文献和实践同样证明,时间越早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在当前我国稳增长的战略下,大规模投资碳中和基础设施短期和长期意义重大。
低碳基础设施投资可优先考虑以下几个重要领域:一是
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在增加
新能源产能外,重视电网及配电网、储能、城市电桩等投资;二是低碳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资,包括道路布局、低碳建筑布局、智能化交通和社区投资,以及发展低碳公共交通体系等方面;三是通过低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规模巨大的低碳消费市场发展;四是绿色供应链投资,供应链再构建的核心是效率、韧劲、绿色和安全,投资数字化和低碳化的供应链,加强绿色产业链建设,向国内外释放中国制造业的绿色信号帮助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低碳转型和低碳走出去”。
低碳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 风险高, 期限长, 需要政府、市场及金融机构合作发力,解决低碳融资的资金问题。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财政收入下降,低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仍然存在很大缺口,需要创新低碳投融资体系。零碳投资规模大、期限长、风险高,企业和个人、私人基金和金融机构对低碳投入仍然有很大顾虑。建议由政府牵头、市场驱动以及金融机构支持,共同助力低碳基础设施融资。首先是政府推动,政府可以考虑发行30年的长期碳中和债券,规模可在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初步估算,零碳基础设施在30年内会有满足市场化收益。政府1万亿的资金可以带动企业和私人投资3-4万亿元人民币,金融机构支持同等比例的贷款,人民银行也可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贷款,这样公共资金可以杠杆8-10倍的资金流入碳中和基础设施投资。在债务结构上, 鉴于碳中和转型是国家战略,政府应该承若是最早的风险承担者和最后的收益得到者,以给市场信心。从公共财政的角度看,也是合适的。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