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向来是言必信行必果,做得始终比说得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国务院常务
会议决定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碳排放强度2020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这个目标在2020年“十三五”期末早已超额完成。当前,中央对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高度重视,已经密集出台了“1+N”的政策体系,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就是上述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相信这些政策规划提出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当然,要落实上述目标挑战肯定会非常大,需要在发展模式方面做很大的调整,同时技术和资金支持都要跟上。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都是很大很复杂的问题,我们不是这方面的
专家,我们作为交易所更关注的是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
不同机构不同口径的测算都表明,中国实现碳中和至少需要百万亿元量级的资金投入。目前任何一个测算结果都是天量,是现有的
绿色金融市场还远远难以支撑的,但另一方面也为金融市场的
绿色化转型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
为了顺应和推动上述转型,我们认为有四方面瓶颈急需突破。一是需要建立碳核算工具,并逐步将碳核算全面运用到投融资过程中,确保对投融资活动的碳排放、
碳减排量化影响做到心中有数。二是需要建立帮助各类金融机构批量、精准对接绿色项目的机制,防止主体和项目的漂绿、洗绿行为。三是需要更丰富、更多样化的绿色融资工具,满足不同主体、不同项目的个性化融资需求,实现绿色金融的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支持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四是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你提到的《
碳金融产品》标准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碳金融产品》标准在碳金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有利于有序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促进各界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帮助机构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今年4月,《碳金融产品》标准已由证监会发布实施,作为参与起草单位之一,未来
北京绿色交易所会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应用推广《碳金融产品》标准,服务绿色低碳投融资活动,同时根据市场实践反馈和其他起草单位一起修订完善该标准。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