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5日)是全国低碳日,“公众
绿色出行”在这一天受到广泛关注。今天发布的《数字化工具助力公众
绿色出行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全国50.6%的受访者在日常出行中会选择包括地铁和公交在内的绿色出行方式。
《报告》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数字
碳中和专项基金、绿普惠
碳中和促进中心和碳中和国际研究院联合发布。
据《报告》编制方介绍,全国50.6%的受访者在日常出行中会选择包括地铁和公交在内的绿色出行方式。6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响应城市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碳”行动,转换高碳出行方式,选择更加绿色低碳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47.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出于
低碳环保的考虑,选择绿色出行。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碳普惠
平台对其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具有激励作用。
调研发现,将个人减碳量赋予一定的交易属性对受访者吸引力更强。67.7%的受访者认为地图导航应用中新增个人减碳量可以用来交易,或兑换等值礼金、消费券等这一功能,更能够吸引其选择绿色出行,其中有68%的支持者为39岁及以下的年轻人,说明年轻人对碳普惠更加有兴趣。
57%的受访者认为建立个人碳账户展示个人减碳量也能刺激其绿色出行意愿,48.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将个人减碳量捐赠给公益项目,碳普惠的激励措施和绿色出行得到朋友和社会认同可以让激励用户选择绿色出行。
“这也意味着,数字技术和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已成为促进绿色出行的主要手段之一。”《报告》编制方有关负责人介绍,绿色出行是碳普惠的重要场景,依靠数字技术打造的碳普惠平台,对助力
低碳生活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引导公众参与
碳减排、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实现城市“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碳普惠合作网络总召集单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表示,碳普惠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机制,通过建立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等公众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链接消费端减排和生产端减排,开启了个人参与减排行动的一扇新窗口,是引导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重要途径,也将成为
碳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
“绿色出行碳普惠
方法学有待更加通用化和普适化。”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日前在一次沙龙上表示,目前,部分城市已有低碳公共出行
方法学,但不同城市的具体标准、界定范围、基线情况有所不同,存在城市之间的差异,需要通过可持续
试点和实践,建立一个更具通用性,符合各地情况的普适性方法和标准。
张君毅认为,碳普惠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政策框架和纲领,同时需要有重要市场主体即大型企业的参与,企业是给予碳普惠商业激励和支持的载体,同时也是技术和算法的提供和统计载体。消费者基础、用户基础也是碳普惠发展的大前提。此外还需要交易场所,减碳量只有交易流通才能产生社会和经济价值。
第一财经记者15日从中环联合认证中心了解到,由34家产学研用单位共同完成的团体标准《
碳管理体系要求》将发布。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系统、全面、有效的
碳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可有效规范组织
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分析、核算、报告和披露及其可信性,提升组织的碳数据管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促进政府、行业、金融机构、供应商,以及社会组织等相关方的采信。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