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局势逐步升级,加深了全球对于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过度依赖化石燃料而造成的潜在风险。加快可再生能源部署和能效提升,有望成为提升能源安全并降低能源成本的可行解决方案,这对全球低碳能源转型进程和
新能源产业发展既是机会窗口,也蕴含着挑战。
近日,能源基金会携手
儿童投资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在国合会气候专题研究课题组指导下举办了“地缘冲突的启示:加速可再生能源应用,提升能源安全”为题的线上
会议,邀请中国、欧洲、美国及发展中国家的
专家和决策者共同交流探讨。与会嘉宾的观点阐述与思想精华整理如下。
邹 骥
国合会特邀顾问、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中国能源安全前景:
协同推进能源安全、经济增长和气候行动多重目标
在俄乌冲突与经济下行大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出路何在,是加大对煤炭的依赖,还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政策领域潜在的争论话题。我们认为,完全可以把能源安全、经济增长和气候变化这几个目标统一起来,加大
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实现
绿色能源转型。
能源基金会分析表明,2021年投资在能源转型领域约为1万亿/年,数字经济1.1万亿/年,绿色城镇化1.5万亿/年,工业电气化、数字化和升级改造3.3万亿/年,总投资约占全国年度总投资额的1/6;同时,在购买电动汽车与
低碳生活等方面的绿色消费也达到1.1万亿/年,这些投资与消费的资金规模非常可观,成为强劲的经济增长推动力。此外,在贸易方面,中国也有着巨大潜力,比如可再生能源装备和组件、高铁、特高压直流输电、电气化运输及低碳电器(热泵、制冷)等设备出口及建设安装工程,中国都有比较优势或者正在加快提高其比较优势,这些优势都可以贡献于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目标。
对于中国电力,需要增加电力系统灵活性而非增加更多的火电装机容量。能源基金会测算表明,中国现有热电厂装机总量完全可以满足电力峰值负荷需求,不需要新建煤电厂来保证能源安全。现阶段问题不在于要新建更多煤电厂,而是在于增强电网输配调度能力和储能能力,需要更多的电网互联、储能、电力市场改革,以确保发电量在需要时被激活,并能被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可再生能源为减少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提供动力。能源基金会测算表明,如果把中国电力系统深度低碳化和交通终端用能电气化相结合,能够实现巨大的石油替代潜力。以2021年情况为例,通过对现有可再生能源装机发电,和电动车的保有量、行驶里程及其耗电量进行核算,可节省燃料7200万桶石油/年,相当于电动车方兴未艾的当年里中国石油进口的2%;到2030年,如果实现可再生能源目标及既定的电动车目标,保守估计,可节省约13%的石油进口,减少约510亿美元的石油进口。如果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发展的步伐再快些,中国彼时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还可以进一步下降。
积极推进可再生和能效设备贸易合作,为促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做出中国贡献。在贸易领域,中国已经有诸多的比较优势,可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的贡献者。未来,我们可以在降低关税、避免制裁、管理知识产权及通用协调的低碳设备标准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与气候治理的议题上达成共识并开展合作。同时,在中国“一带一路”框架下,特别是可以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大力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为发展中国家提出可负担、可持续的能源可及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