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手印与ICT,碳中和需要深度思考“人类的核心需求”
去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预测:如果能耗持续增加,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升高2.7°C。2.7°C是什么概念?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指出,全球温升要控制在1.5°C之内,超过这个数值,人类就会遭受毁灭性打击。面对这一生存问题,各国都提出了或长期或短期的
碳排放目标。
而在本次访谈中,UNFCCC全球创新中心项目执行官Massamba Thioye提出了一个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观点。他认为实现碳中和光从各行各业自身如何降低碳排放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回归人类的核心需求,然后如何利用创新去重塑价值链和供应链。用中国人的方式来说就是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直达病灶并进行根治。
拿交通行业的碳中和来举例,一谈到降低交通行业的碳中和,大家的关注点都是用电动汽车替代传统油车。但人类的核心需求并不是开车,而是达到某个出行的目的。假如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不用开车就达到出行的目的,那是不是就不用考虑减少车辆碳排放的问题了?
例如现在大部分人开车都是为了上班,而如果我通过搬家让自己离上班地点非常近,只需要走路或者骑自行车就能到达目的地,或者直接在家办公也能达到同样工作的目的,那就绕过了车辆减排的问题,这就是Massamba 在访谈中提到的交通领域减排思路:“足不出户 却能尽知天下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事实上新冠期间这一设想也得到了应验,大部分人通过居家办公也能让工作顺利推进,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出行产生的碳排放。根据国际能源署相关数据,即使2021年全球碳排放已经恢复到略高于2019年新冠大流行的水平,交通领域碳排放仍比新冠大流行前低8%、约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可以说这6亿吨的减排量大部分来自ICT的功劳。
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如果居家办公成为新常态,那么减少的将不仅仅是开车带来的碳排放。我们不再需要实际的办公场所,也就不需要办公楼,那将减少楼宇建设所产生的大量碳排放,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虚拟的办公室和
会议室。少了频繁的面对面交流,我们也会大量减少对衣物的需求,从而减少生产衣物带来的排放,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些虚拟的服装甚至是人设的变更——比如在虚拟世界中把自己设定成一只熊猫。当然这一切设想的实现并非没有代价,它的代价就是会带来ICT碳排放的增加。
根据访谈中方博士的介绍,全球所有电力中大约有3-5%是用于ICT产业,随着区块链、元宇宙等概念的兴起,这一比例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如果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理念,那么我们应该遏制ICT领域碳排放的增加。但显然这对于全球总体的碳排放降低是不利的,因为我们需要考虑ICT行业对其它行业
碳减排的贡献。
那么如何衡量ICT行业对其它行业碳减排的贡献呢,Massamba在访谈中提到了“碳手印”这个概念。所谓碳手印就是指某个措施对环境的总体净影响。比如全球总碳排放是100吨,因为ICT的发展碳排放增加了1吨,但是其它行业的碳排放因为ICT发展降低了10吨。那么ICT对全球碳排放的净影响则是降低了9吨。
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
CDM机制中,计算某个项目的减排量采用的基准线排放和项目排放概念。不过一个产业的兴起对另一个产业的减排影响属于间接影响,我们很难量化一个数据中心间接减少了多少次出行,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影响。就像Massamba说的,碳中和需要回归人类的核心需求,进而对产业链进行重构。在这场重构中,可能会诞生新的产业,光伏也好,ICT也罢,虽然他们自身的碳排放可能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增加,但我们更应该注重这些产业的“碳手印”,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碳减排。
《零碳社会》的作者杰米里·里夫金曾断言:碳泡沫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而化石燃料文明的崩溃,很可能发生在2023-2030年之间。那么,谁能取代其地位?列国政府将目光投向核能、光能、风力、水力等新能源。而在新能源之上,以欧洲为首的发达国家,还画出了一幅更宏伟的蓝图——碳中和。
毫无疑问,在低碳这方面,欧洲已经走在全球的前列,其碳中和目标最具野心,行动力也最高,火电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沦为“弃子”。例如,在西班牙和英国,火电的占比仅为4%和2%。依据BP的《能源统计年鉴》,2020年,欧洲煤炭发电比例降至14%(相较2015年下降20个百分点),核电占比为25%,天然气发电占比约19%(相较2015年提升14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升至37%。
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全世界都在朝着这方向努力的同时,大家其实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自己走的路线是绝对正确的,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像《方博碳讨室》这样的节目,跳出公司与国家的框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碳中和道路上的先行者,分享各自在碳中和道路上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探讨中优化碳中和的实现路径,最终达到碳中和的最终目标。
这并不是一个环保目标,更是一个生存目标——在全人类生存危机面前,这是天然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