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自然与文化多样性——中国企业绿色行动(CCGA)2030倡议”企业如何把握低碳发展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吕望舒2022-05-10 09:42

  近日,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布“践行自然与文化多样性——中国企业绿色行动(CCGA)2030倡议”(以下简称《绿色倡议》),倡议伙伴企业争做绿色转型创新的领跑者、绿色发展合作的贡献者、绿色文化建设的播种者。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产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产融)、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准能集团)等30余家企业响应倡议。
 
  企业为何会不约而同做出这样的选择?在今后发展上又有怎样的考虑?
 
  企业如何抓住“双碳”机遇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对外合作交流部主任张志强表示,“双碳”战略是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自主发展的战略选择。
 
  “企业应当抓住机遇,通过国家和国际的规则,积极参加碳市场交易,并在此过程中着力提高技术能力,从整体上减少碳排放,为其未来成长提供蓝海。”张志强说。
 
  展望未来,《绿色倡议》倡议企业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定位,推进科技创新,盘活优势资源。要实现绿色转型,推动传统产业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要素的深度融合、赋能增值。同时,在服务行业绿色转型和区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双赢等方面先行先试。
 
  低碳发展带来更多经济收益
 
  企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体,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不断深化,企业积极响应碳减排要求,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经营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而在履行责任的同时,低碳发展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相辅相成。
 
  准能集团是首批响应《绿色倡议》的企业之一。这家集煤炭开采、坑口发电及煤炭循环经济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坚持在绿色低碳转型中,争创世界一流企业。其不仅在日常生产中坚持清洁开采、节能减排,还投资打造高端化、多元化的低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仅拿打造低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这一项来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做强以粉煤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为主体的循环经济,预计还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511亿元,解决就业10.2万人。”准能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宋日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
 
  中航产融推进企业减碳先行的措施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方面通过绿色产业投资和综合金融服务,服务绿色产业和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在践行绿色低碳的经营模式。
 
  对此,中航产融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姚江涛介绍说,中航产融通过自主创新建设了ESG“1+N”管理体系,积极引导和影响所属单位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助力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落实“脱碳”任务,降低绿色产业链整体运营及管理风险。
 
  “2021年中航产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项目达到了191个,ESG资产管理的规模超过了41亿元。例如,我们推出针对生物质发电、固废处理、污泥发电项目的绿色租赁产品,投放的新能源电站装机规模已经达到了8000兆瓦。”姚江涛说。
 
  低碳发展已成必答题
 
  在今后的绿色低碳发展中,企业又该注意什么?业内相关专家提出建议。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环境记协主席、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谢国明表示。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原司长、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长于欣丽表示,企业践行绿色行动是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需要。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双碳”目标的落实主体,应该积极采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标准,支持调整运能结构,推进源头减碳等先进技术。
 
  “当前国际贸易标准绿色化趋势不断显现,过去进口产品关注的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如今要关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包括原料采集、制造、储运、废弃的全过程,以及报废以后的产品能不能降解或回收、产品碳足迹等,基于这些来决定是否进口这种产品。”于欣丽表示,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低碳绿色发展已经变成了“必答题”。
 
  “双碳”目标下,也会衍生出很多新行业,创造出很多机会,也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例如一家法国检验认证机构,去年下半年开始业务量急剧增长,主要是给世界500强企业做碳排放核查报告包括准入标准等。如今,国内很多大的公司都找他们做认证,而类似这样开拓市场的机会,我国企业也可以把握住。”张志强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