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人产城发展模式 零碳理念渐成城市化变革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庄灵辉 卢志坤2022-04-28 10:43

随着我国“30/60目标”(于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并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提出,近年来零碳理念越发深入人心。作为开展碳减排行动和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主体,我国城市运营发展逻辑也随之改变。
 
4月27日,仲量联行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中国净零碳排放标准化路径指南》,报告指出,为全面实现“30/60目标”,除通过技术手段重塑能源布局和降低能源消耗外,中国城市还需要跨领域地去影响城市GDP发展逻辑和城市中人的交通出行、工作、消费等日常的生活模式。
 
“零碳理念将对人的行为方式、城市的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仲量联行在上述报告中指出,零碳理念将逐渐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土地使用模式和效率、政策取向乃至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产生全方位的影响,重塑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新模式。
 
助力城市化变革
 
城市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同时也是开展碳减排行动和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主体。
 
仲量联行在上述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国整体的碳管理集中在狭义的“双碳”核心产业范畴内,即以能源管理和重点排放企业为核心的传统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及航空等八大行业。
 
未来,为全面达到“30/60目标”,中国城市除了通过技术手段重塑能源布局和降低能源消耗,也需要跨领域地去影响城市GDP发展逻辑和城市中人的交通出行、工作、消费等日常的生活模式,从而重塑人、城、产和GDP中含碳量的关系。
 
“碳排放特征和能源使用效率的限制将全方位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土地使用模式和效率、政策取向,乃至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仲量联行零碳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张宇表示,以八大行业为起点,未来零碳理念将逐步传导到人、产、城的发展模式,兑现零碳“城市化”的全面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的不单是建筑层面的逐步脱碳,更是片区零碳化运营与依托减碳理念实现全城焕新。
 
依据不同的发展模式,仲量联行将片区分为土地驱动型、产业驱动型、居住驱动型、文旅驱动型、现代服务业驱动型以及投资驱动型等六大类型,将减碳手段总结为总体方案制定、制度政策激励、能源结构转换、基础设施升级、产业创新驱动、市场作用强化等六大方面,并基于定制化的专业视角提出适用于不同驱动类型片区的低碳手段组合。
 
“零碳是实现中国未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过程中既需要精雕细琢的匠心,也需要运筹帷幄的大局意识和全局思维。中国特色下的零碳转型之路,应立足于建筑革新、社区治理、产业变革、能效提升及市场激活等要素的协同发力。”仲量联行中国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徐岱雄称。
 
机遇与价值
 
仲量联行在上述报告中指出,在重塑中国城市化发展新模式过程中,零碳理念不仅能为城市带来龙头集聚与产业孵化、提升绿色就业机会等可持续发展价值,还能为参与企业及相关行业提供绿色招商、拓宽融资渠道以及碳技术推广等机遇。
 
“零碳理念与实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上日程的同时,也越发成为地区构建优质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要素。”张宇表示,片区或城市层面通过落实零碳理念构建绿色营商环境,为龙头企业的入驻开辟快速通道,能够带动市场活力,同时提高全产业链的零碳化实施标准,利用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提高零碳经营的市场门槛。
 
此外,落实零碳理念还将为城市培育绿色创新细分产业,推动产业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民生福祉以及降低能源依赖等带来有效转变。
 
从行业机遇来看,碳排放量达标的同时,碳市场履约成本将逐渐降低,能源利用效率逐渐增加。
 
“随着国内外大背景发展方向引导,投融资方对绿色项目的关注度日益高涨,低碳项目的可执行性将在未来逐步获得认可。”张宇表示,发展低碳项目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还能获得地区为撬动高质量绿色发展所出台的针对性政策支持,催生经营创新。
 
此外,绿色项目还能积极引导行业间互相监督,推动各领域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专业性和统一性,为碳技术推广与应用建立更公平、透明的市场。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