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谈绿金这一年:碳核算、气候压力测试与新转型金融体系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高歌 李静 沈怡然2022-04-22 08:08

  “过去一年绿色金融业界都在讨论还能干点什么,哪些方面还要继续完善和改进,我刚刚简单罗列了一下,的确还有很多很多方面。”当被问及如何评价过去一年的双碳工作时,在2022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的一场群访环节,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首先是金融机构的碳核算。马骏以银行作为案例,得要知道资产的碳长度是多少,才有可能最终实现资产碳中和。整个国家碳中和意味着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也要实现碳中和,即资金支持的企业和项目必须要达到碳中和。只有知道现在碳排量和碳长度才能规划今后逐步走向碳中和的路径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和手段,目前是要掌握这些情况的阶段。
 
理论上,如果每个企业都知道自身碳排,再报给银行,银行加总起来,再乘上贷款占全部融资量的比例,就能知道贷款和投资产生的碳排放是多少。马骏说实际情况是,很少有企业能直接报出碳排放数字,即便是一些大的企业,如进入碳市场交易的企业中的大多数的企业都不知道怎么做碳核算。过程中就必须要有一套办法估算银行资产的碳强度,这些估算的办法被称为“排放因子法”,这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采集、计算、比较、研究和执行,是现在绿色金融界正在研究的事情。
 
按照惯例,计算排放量仅仅是金融机构进行碳排放的核算与统计的步骤之一,在计算碳排放量之前还需要设定核算边界、确定排放源,此后还需建立排放清单,以制定下一步的减碳规划
 
其次是气候压力测试。央行已经在微观层面针对金融机构进行过气候压力测试。据马骏介绍,约在一年之前,央行曾让24家银行去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即需要知道高碳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是多少,因为这些高碳资产都会面临相关的气候风险,如果不能转型为低碳和零碳的资产,就可能变成不良资产。“如煤炭、钢铁、化工、铝业等在各种假设下,它的不良率会不会上升?会上升多少?第一轮压力测试已经做完,24家银行用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假设,就是假设碳价上升多少倍,比如说2倍、5倍、10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不良率会上升多少,这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假设。”
 
“以海南省将于2030年起全方位禁售燃油车的监管政策为例,这些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都要纳入压力测试中,去检验银行的资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经受住这种压力和冲击。”
 
传统的绿色金融主要是支持纯绿或者是接近纯绿的项目。马骏表示,未来金融转型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是需要将想要转型至低碳的高碳项目给予资金的支持。我们需要创建一套新的转型金融体系,将这些项目纳入其中。“如8大高碳行业,只要有明确转型路径,在一定时间实现碳达峰,在更长时间实现碳中和,转型金融就应该提供支持。”
 
马骏称这一套体系正在研究和酝酿当中。领先的金融机构也正在着手此类事情,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推出的转型债券的框架,就界定了什么事转型活动,用转型债券的金融工具来支持这些活动。这些都是很早期的努力,未来需要监管层面有明晰的框架来引导整个金融界向转型活动提供更低成本的资金,让资金的可获得性进一步的完善。
 
从实际操作情况看,金融机构想要支持转型金融的掣肘之处在于担心被指“洗绿”,因而在现有条件下“不敢支持”:很多的银行不敢参与煤电企业向低碳的转型,因为一旦参与进去,别人就说是在“洗绿”,因为煤电的企业不在绿色目录里面。马骏认为如果将转型讲清楚,说明转型活动如何披露,就能消除金融机构的担忧,他们真正支持到转型企业也不会被认为是威胁。
 
这也是要建立一套有几大要素的转型金融的框架的原因。据悉,G20现在正在讨论的5大要素包括,对明确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相应的披露;一系列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激励机制以及公正转型。
 
有关绿色金融的规模,马骏评价,在过去一年,绿色信贷增长30%左右,绿色债券发行量180%,在全球排名居前。从总量上来说,中国绿色信贷余额现在全球第一、绿色债券余额排名全球第二。从“绿债”来讲,跟全部的债券发行量相比约占2%。马骏认为,虽然“绿债”总量不小但是占比并不高,未来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占比还有10倍的上升空间。
 
其他产品如绿色基金,现在有统计的带有绿色质量的基金个数700多支,占到全部基金个数的比例尚小(只有百分之一点几的比例),但足以说明未来各类别的绿色金融产品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刚刚讲的绿色信贷,总量大占比也不小,现在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0%左右。预计今后能上升到20%以上。
 
“绿色基金主要是股权投资,我想它的发展空间更大,仅仅靠债权类的投资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对绿色发展的需要,大量带有绿色科技性质的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要搞绿色转型,还有负债率比较高的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都需要更多股权类资金的支持,在各个不同类别都有发展空间,但是股权类成长性更快一些,自然还有更创新的产品,比如说ABS、EPF、保险产品,现在还有跟碳相关的产品等,它们发展前景也都很好。”马骏表示。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