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击
碳市场数据造假又有新动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4月8日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
会议,
会议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
碳排放数据造假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查严处造假行为,形成强大震慑,坚决杜绝数据造假问题再次发生。
碳市场数据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信心,严重危害碳市场健康发展。那么在碳市场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看来,规范碳市场数据真实性有哪些建议?目前相关核查机构有哪些新的动向?为此,记者采访到清碳技术(无锡)有限公司CEO崔伯龙。崔伯龙曾从事中外碳市场相关研究,参与过国内
碳核查具体业务,对碳市场相关情况十分熟悉。
中国环境报:伴随着碳市场弄虚作假问题的通报,碳核查机构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您的观察来看,目前行业内有哪些新的动向?
答:“双碳”已经定为国家战略,全国
碳交易市场建立并实际运行,第三方核查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事实上,碳核算要么企业自己算,要么委托第二方的咨询公司来计算,无论是哪种方式在算清楚后都要由第三方核查机构来审定数值是否正确。
目前,很多第三方核查机构为企业编写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然后自己来认定报告是否真实准确。甚至有核查机构还会“渗透”重点控排企业,与企业签订类似碳排放综合管理服务的协议,将碳相关的所有服务内容打包来做,其中包括报告编写、
碳资产管理等。
从企业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碳核查报告业务并不赚钱。随着整个行业发展,报告编写企业自己也能逐渐掌握,再请机构编制的费用随之慢慢下降。而碳核查机构人力成本非常高,所以如果单纯做第三方核查,这些机构是不赚钱的。企业做核查不赚钱,所以选择做核查以外的延伸服务来弥补这部分空缺,这便是目前的问题所在。
在生态环境部通报相关问题之后,一些碳机构也意识到保障数据真实性的重要性,机构内部开始重新定位和进行业务评估。一些企业在评估之后选择放弃碳核查业务,选择专心从事企业碳咨询和
碳管理业务。
中国环境报:我们了解到,一些企业也看好碳市场,那么现在有没有对碳核查业务感兴趣、能够转型做好碳核查业务的机构?
答:碳行业中,无论是交易、定配额、划基准线,数据准确都是基础。国家层面已经开始整治相关工作,核查机构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抱着扩张式、什么都做的心态。
目前一些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认证机构可能想要转到碳核查机构,比如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赛宝认证。因为这些机构之前所承担的工作便是认证和第三方评定,本质就是认证和裁判员的角色,他们来做碳核查是相对比较官方且能够被接受的。
碳行业其实最根本的核心资产就是人,即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能力。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认证机构等公司来讲,他们转型从事碳核查,人员数量和专业素质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缺乏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培训。
从碳核查的角度,相关专业知识门槛比较高,需要有一定的理工科基础,学习能力要比较强,只要核查人员跟随碳排放核查机构学习,大体做一年的核查,核查数十家重点控排企业,把每个行业都做一遍,基本也会比较快地上手。
中国环境报:碳核查员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您对碳核查员的工作怎么看?
答:碳核查员承担的角色非常重要。碳核查员类似于裁判员或者审计师的角色,他来审定企业到底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最终决定企业到底能够分到多少配额,这与企业的碳资产和营收挂直接挂钩。
现在全国最缺的就是碳核查员,因为这些碳核查员需要的专业能力非常高,且上手时间和难易程度也因人而异。有些人会觉得很简单,有些人会觉得很难,每个核查员出具的核查报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事实上如果核查员跟企业之间有利益捆绑,在核查过程中动一些手脚,企业就可以每年少付配额的惩罚金,可以多一些碳资产的收益。所以我觉得可以参考欧洲的体系,不要太依赖人,通过设备或在线监测与碳核查人员做协同。不仅仅是按照核查人员的核查结果去算,还应该通过仪器设备以及高精尖的监测手段去和人员的核查去进行协同,这样就可以避免仅仅是按照人的主观意识来判断核查结果是否准确。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