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升温限制在1.5℃左右需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部分报告指出。
新报告是IPCC最新气候变化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其中,来自65个国家的278名科学家分析认为,过去十年全球温室气体年平均排放量处于人类历史的最高水平,但增速已经放缓。同时,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以内仍有可能,如果能够“立即采取行动”。
新报告中国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谭显春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实现这一目标挑战巨大,同时应考虑历史累积排放因素,秉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关键的“窗口期”
“按照目前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全球升温仍可能超过1.5℃,并走上到2100年升温达2.8℃的道路。”IPCC的195个成员国近日批准的最新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及其决策者摘要指出。
全球共有来自65个国家的278位作者参加了新报告的编写,中国有13位
专家入选。报告共引用了59000多篇科学
论文,撰写耗时7年。
科学家归纳和总结了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以来国际科学界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进展,阐述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减排实现路径,并指出“在2100年前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以内且不导致‘过冲’,机会窗口短暂且正在迅速关闭”。
“尽管2010-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年平均排放量处于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该报告表示,自2010年以来,太阳能(8.010, -0.26, -3.14%)和风能以及电池的成本持续下降,降幅高达85%。全球各国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和立法,提高了能源效率,降低了森林砍伐率,加速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但它同时指出,如果实现温升控制在1.5℃以内目标,仍然需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30 年前减少43%;同时,甲烷也需要减少约三分之一。
对此,谭显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历史累积排放量来看,1850年-2019年的全球人类活动累计二氧化碳排量为2.4万亿吨。其中一多半(58%)是1990年前排放的。该历史累计净二氧化
碳排放量占1.5℃情景下
碳预算的4/5,占2℃情景下
碳预算的2/3。
与此相对的是,许多不利于积极变革的障碍仍然存在,包括老旧的发展模式、有害的土地管理、化石燃 料补贴,都在阻碍全社会紧迫且必要的全面转型。“这使得我们正朝着全球升温3℃的未来前行,它造成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科学家指出。
全球减排任务之艰巨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Jim Skea依然表示:“现在就要立即在所有部门深度减排,否则时不再来。”
全行业深度减排
在提出严峻现实和目标的同时,这份报告也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充满希望的愿景: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未来,将是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能源可负担且普及度高的电气化世界。
“我们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现在做出的决定可以确保一个宜居的未来。”IPCC主席李会晟说,“我们拥有限制气候变暖所需的工具和技术。许多国家正在采取气候行动,我深受鼓舞。”
其中,城市将是变革的“催化剂”。通过降低能源消耗、结合低排放源的交通电气化,以及利用自然加强碳吸收和储存,有助实现减排。
报告中国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吴力波向记者介绍,截至2020年10月,全球已有超过10500个城市和近250个地区代表了20多亿人口承诺采取基本自愿的行动减少碳排放。其中,超过826个城市和103个地区政府承诺,通过交通、建筑、电力行业或整个经济减碳,实现
碳减排80%以上。
“城市有直接的气候变化行动管辖权,可以验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立伙伴关系,推进减排。”吴力波说。
工业领域也是碳排放“大户”,其排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实现净零排放将非常困难,需要新的生产工艺、低排放和零排放的电力、氢气,必要时还需要进行碳捕获与封存。
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报告还指出,全行业都需要实施温室气体深度减排,能源系统减排尤其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这将涉及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广泛推广电气化、提高能源效率以及使用氢能等替代燃料。
“近十年里,全球为增加清洁电力大规模部署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已使电力系统走在了升温不超过1.5℃的道路上。创纪录的风能和太阳能表明我们在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但现在需要继续打破纪录,尽快实现100%清洁电力。”气候能源智库Ember全球项目负责人戴夫·琼斯说。
此外,报告也指出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可以做到大规模的减排,以及大规模清除并储存二氧化碳。
“落实正确的政策、基础设施和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到2050年将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至70%。这提供了尚未发掘的巨大潜力。”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Priyadarshi Shukla说。
IPCC三个工作组分别聚焦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以及聚焦减缓气候变化。此外还有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负责制定测量排放量和清除量的方法。整体报告将在年内完成。
公平公正是行动保障
新报告在强调未来三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的同时,对加快采取公平的气候行动给予了高亮。
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例如全球最富有的10%群体贡献了约36%~45%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中国家排放量持续增长,但人均排放量较低,累计排放贡献低于发达国家。
“当前全球碳排放是历史上各国不同程度的累积排放造成的,而不是2020-2030年的行动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中国一直秉承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谭显春对《中国科学报》说。
她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135个国家和地区提出
碳中和承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国家已跨越碳排放峰值,正处在碳达峰向
碳中和过渡的阶段。这些国家通常有超过50年的时间窗口实现从碳达峰向碳中和迈进,且这些国家人均GDP达到了2.5万美元,甚至是三至四万美元。
而中国正处在碳排放达峰前期、碳达峰向碳中和过渡时间窗口仅有30年,远远小于西方发达国家,且中国人均GDP在1万美元左右,时间紧,压力大。
“中国提出的双碳战略是为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谭显春说,我国2015年提出的NDC目标是在2030年左右达峰,而2020年提出的双碳目标则提出到2030年前达峰,“‘左右’和‘前’对中国的GDP来说付出的代价不同,已经超越了2015年提出目标”。
吴力波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从国家层面看,她表示,全球有明确气候法律的国家在30%左右;在《巴黎协定》下相关国家占44%,没有法律层面是在46%左右,还有10%没有明确减排目标。“我国的五年规划没有纳入法律政策层面,但相关的执行目标比法律目标更具有约束力。‘十三五’期间相关政策已经在减碳降污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吴力波说。
她强调所谓的2025年之前达峰,要看到不同国家和区域承担的不同责任,“中国已经采取了最强有力的行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