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表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已经顺利完成各个环节工作,规划文本正在按程序向社会公开。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向社会发布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今后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顶层设计,被列为国家级的重点专项规划。自“五五”以来,我国已经连续编制实施了9个生态环保五年综合规划,对统领和指导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从2019年2月牵头启动了第10个生态环保五年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目前‘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在按程序向社会发布。”孙守亮说。
孙守亮介绍,规划在许多方面有新突破、新拓展、新提升,绘就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路线图、施工图,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坚持、6个突出”。
“5个坚持”是规划编制的基本遵循:
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三是坚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推出一批制度成果。五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推动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突破。
“6个突出”是指亮点和创新,突出6个方面:
一是突出系统观念。在重点任务部署上,更加注重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系统考虑、整体推进,突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地上和地下、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三类问题,既要基本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又要有效遏制住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如控制臭氧污染、新污染物污染;还要加快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噪声污染、餐饮油烟、恶臭异味等问题。
三是突出协同增效。注重各项政策措施关联性和耦合性,重点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各要素协同治理、区域协同防治等方面下大力气。以“协同”的手段达到“增效”的效果。
四是突出
绿色引领。将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重点任务,明确环保纳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举措,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与绿色升级,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绿色增长点。
五是突出底线思维。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人民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六是突出激励示范。一方面,强调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创新经济政策和工具,推动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另一方面,通过选典型、树样板、立标杆,发挥先进带动作用,提出建成一批美丽海湾、美丽河湖和“无废城市”等典型样板。
孙守亮表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思路,很好处理了“两个关系”:“稳和进”的关系,强调稳中求进,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量和质”的关系,不单纯追求“量的改变”,更注重“质的提升”,强调内涵发展,强调群众获得感,“要面子,更要里子;要颜值,更要品质”。
协同减污降碳,统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
“十四五”是我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5年,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如何协同好减污降碳,统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高碳能源结构和高能耗、高碳产业结构问题,污染物与二氧化
碳排放呈现显著同根同源性。”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表示。
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源中,几乎所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源,50%左右的挥发性有机物和85%左右的一次PM2.5(不含扬尘)排放源,都与二氧化碳排放源高度一致。
严刚表示,与一些发达国家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后,再转入强化碳排放控制阶段不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与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任务。
“这两项重大任务,难度和挑战都非常大,需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推动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实现目标协同、区域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和监管协同。”严刚说。
严刚表示,要从以下4个方面采取措施协同减污降碳:
一是强化源头防控协同。切实发挥好降碳行动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把实施结构调整和绿色升级作为减污降碳的根本途径,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二是加强措施优化协同。基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需求,优化全国降碳空间布局和措施路径,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在降碳同时实现更大环境改善。
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协同。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统筹水、气、土、固废和温室气体等多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四是推进政策创新协同。依托现有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一体推进减污降碳的管理制度、基础能力和市场机制。比如,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碳排放评价,通过这项措施严把新上项目碳排放关。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加强推广应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