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的智能化提升和节能环保也成为了关注重点。2022年4月1日起,由住建部批准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正式实施。《规范》要求: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必须执行该规范;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
碳排放强度应分别在2016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降低40%,
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7kg/㎡以上;建筑设备系统节能诊断应包括能源消耗基本信息,以及主要用能系统、设备能效及室内环境参数;建筑能源系统应按分类、分区、分项计量数据进行管理。
此次《规范》将建筑碳排放计算纳入强制要求,如何达到
节能减排的标准,实现双碳智慧,建筑领域相关企业面临着不小挑战。
如何让建筑更加节能环保,物联网技术也许能够提供新的思路。青云科技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总监胡加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建筑节能工作正逐步由提高建筑能效转向降低实际能耗为目标,将实时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两个方向的“双控”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是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的关注点。
事实上,云计算深入发展,物联网爆发增长,5G 网络落地商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成熟,一系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加速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助力企业挖掘设备数据,构建自动化流程,进而推动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推动社会发展进入万物智联时代。
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能够给传统建筑带来哪些改变?在胡加友看来,技术赋能让建筑实现了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
基于物联大数据,方案可对数据中心进行全景式监控,实现“统一管理、智能联动、流程规范”,从硬件和软件、技术和管理等多个层面提升能效。
方案还能给运维运营提供安全易用的操作方式,完成按需规划、现有资源统计、设备查找定位、设备查找定位、设备监管等任务,也能通过自定义编排,形成诸如“3D 可视化展示、云
平台业务调度优化、智慧化巡检、智慧通行、智慧照明”等智慧化场景,避免资源浪费。
而通过采集各类设备运行数据,并在 AI 算法加持下构建模型,方案可提供能耗预测和优化建议,确保建筑各类系统均以最优状态运行,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目前,青云科技推出的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一个关键节点是要打通传统建筑数据孤岛的情况,解决信息化难题,建立可溯源的能源监控管理体系。体系建立后,建筑能耗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管理者面前,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数据分析和整合。
实现这一关键节点,青云以“云、网、边、端”一体化的架构设计为基础,通过青云边缘计算平台连接建筑内所有可控的用电设备,利用物联网平台能力,打通照明、暖通、通信等各个独立系统,实现建筑全域数据互联互通、自由流转,将数据规范化、统一管理使用。完成数据化后,再通过各类PaaS 组件和引入智慧节能思维,对上层应用,包括个性化场景,进行控制和统一调试。
“我们对所有的数据采用AI分析、曲线分析,分析后会反向结合用户对于目前方案的舒适度、感官度的调查,进行深度优化。优化实践后,我们可以再次输出新的场景化解决方案,进行调整。调整后,可以再次回到循环点,我们会再去进行数据采集,再次分析,再做实践,最后再调整整个方案。”胡加友说道:“通过我们的信息化、数据化手段,我们希望把建筑建设成为舒适、高效、低能耗的环境。”
而青云对建筑的的智能化管理有着类似手机的构想。在青云的解决方案中,提出了“应用市场”的概念,将不同场景的应用软件、软件平台进行整合,以支持建筑领域最新的技术交付成果,从而减少适配的时间,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在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自动化控制技术、空调精密控制、智能照明组合策略和精密控制等都被整合进了解决方案,将独立场景中的能耗进行统一管理,从而降低建筑整体的能耗情况。“浪费能源的问题,我们能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来解决。根据我们已有的
案例,这种浪费的能源可以节省下来,预计系统一启用就可以节省5%到10%左右。”胡加友介绍。
总体来看,青云的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包括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碳排放管理系统、智慧建筑可视化系统,智慧建筑运营中台等。
胡加友表示,打造该解决方案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实现单边目标,而是希望从投资方、用户方、建设方、社会、国家达到共赢的状态。
目前,根据已经落地的江苏某办公楼宇应用案例显示,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在做完智能化控制后(包括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楼宇能源账单减少了接近15%。
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减排潜力巨大。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在创新技术、标准体系、产业联动等方面已然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协同产业链多方共同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双碳”目标达成的最优路径。
业内人士表示,在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的背景下,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健康和品质提升改造势在必行。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