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我国第一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这标志着经过近40年建设,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温室气体观测网的建成将提升我国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持续为碳达峰、
碳中和行动提供数据支撑。
温室气体是引起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大气成分。本次发布的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包含60个覆盖全国主要气候关键区、以高精度观测为主的站点,由国家大气本底站、国家气候观象台和国家及省级应用气象观测站(温室气体)等组成。其观测要素涵盖《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7类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观测网的建成用了近40年。“中国气象局代表中国长期持续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大气成分观测计划,经过近40年探索积淀,形成观测、标校、产品、应用、服务的完整业务体系,最终基本建成今天的温室气体观测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司长曹晓钟说。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的国家之一。1982年,国内第一个区域大气本底监测站在
北京上甸子投入使用。1994年,青海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作为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全球大气本底站,在海拔3816米的青藏高原瓦里关山上建立,其监测数据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我国温室气体观测迈入世界第一阵营。
今年以来,中国气象局成立了国家级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在多个省份设立分中心,建成我国碳中和行动有效性评估系统,能准确区分全球、区域、城市等不同尺度的自然碳通量和人为碳通量。
在温室气体监测领域,定标尤为重要。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具备7类温室气体标校能力的温室气体实验室,其定标结果已成为国内各类温室气体观测溯源的“标准尺”,辐射气象、环境、海洋等多个部门。标定后温室气体的研究成果,成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文件出台的重要依据。
“温室气体观测网的建成意义重大。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布局,提升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持续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成效科学评估与
碳排放核算提供数据支撑,为我国最终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说。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中国气象局将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仪器国产化,持续推进构建地空天立体化温室气体监测网。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