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等机构近日发布的相关报告称,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需要全面加强国土绿化的质量,进一步发挥森林草原的
碳价值。
这份《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20~2021)》建议,尽快研究制定森林草原事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协调推动国内减排、
碳汇增加双重目标。在《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框架和现有能源产业技术规范下,明确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森林草原事业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能够得到科学的界定。
作为陆地生态主体,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上有着巨大作用。
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其中80%以上的贡献来自天然林。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必须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原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说。
“森林碳汇具有多重收益。”青海省林业碳汇服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仪律北以“青海省湟水规模化林场碳汇造林项目”为例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该项目总面积58.4万亩,预计整个项目计入期内(100年)碳汇总收益约10.8亿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20%。
据测算,青海省湟水规模化林场碳汇造林项目实施后,当地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30%提升至2020年的36%。项目还提供了3.5万个工作机会,参与整地、栽种、浇水等造林工程的农民人均增收超过1.2万元。
森林覆盖率高达92%的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涵养了一方水土,守护着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年接待游客量也超过100万人次,直接或间接解决了近2万人的就业问题。
上述报告同时表示,目前中国森林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仍然欠缺,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来保障森林的抚育经营。中国部分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生态基础仍然较为薄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去年11月在“关于探索完善林业碳汇交易助推生态林产业发展路径的建议”复文中表示,将完善财税激励、市场交易规则及政策,结合全面建立林长制责任体系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在制定完善林长制考核制度和《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国家标准时,考虑将林业碳汇纳入评价指标,同时探索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
上述报告建议,研究制定适用于中国产业结构的
碳排放市场机制,综合考虑总量控制与碳吸收、排放交易权方案。引导化石燃料使用产生的经济利益对森林草原事业进行补偿。合理设定经济、气候变化情况下的
价格波动方式,避免对现有能源产业造成过大冲击。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