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1年全国
绿色低碳典型
案例中,厦门东坪山片区近零
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分别以社区、园区的门类入选。它们能给我省其他社区、园区的低碳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连日来,本报记者先后赴两地进行采访。
全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东坪山片区,地处厦门中心城区,是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坐拥天风海涛,被青山所环抱。片区面积85.5公顷,包括东山社和东坪山社两个自然村,共有1020名户籍人口。
2019年前,该片区还是违章建筑杂乱无章、餐饮民宿低端粗放、污水垃圾处理无序的“城市伤疤”;如今,它已成为人居环境优美、自然生态良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初见成效的“城市绿肺”。
蝶变如何发生?
拆违之后
2019年,为了还绿于山林,厦门启动东坪山片区生态敏感区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全面拆除违章建筑,整治违规会所、农家乐、小作坊及非法养殖等污染单元。
东坪山发展提升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陈林介绍,截至当年11月,违建整治基本完成,共处置违建1099栋、违建面积85000多平方米,清理占地面积581126平方米。
“经测算,东坪山片区在2018年的碳排放总量为1296.88吨,而违建整治的减碳量高达1170吨。”厦门思明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汤元胜告诉记者,2019年12月,森林覆盖率超过80%的东坪山片区碳排放(包含林业
碳汇)为7.12吨。折合下来,全年碳排放水平约为85.4吨。
2020年,东坪山片区进入提升改造阶段,向打造“高颜值城市生态公园”的目标前进。同年,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前期工作基础,该片区被厦门定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的创建单位。
近零碳排放,指综合利用各种低碳技术、方法和手段以及增加森林碳汇等
碳中和机制,减少碳排放,实现在建筑、交通、能源、农业、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限定区域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步趋近于零。简单来说,近零碳排放并非完全没有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指结合碳汇抵消,让区域内的净排放量趋近于零。
当年6月,《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社区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方案》出炉,标志着该片区正式进入近零碳排放区创建期。自此,片区所有提升改造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建设、验收,每一步都必须服从绿色循环、低
碳减排的指挥棒。
“我们的主要工作,包括违建复绿和林相提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子的人居环境,以及在生态容量许可的情况下,保护性地开发相关旅游资源,让当地村民吃上‘生态饭’,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享受美景。”陈林说。
工作人员进一步在违建拆除区域植树造林,在建筑物旁开展绿化,并保护现有植被,对植被综合碳汇能力进行巩固。此前,片区树种较为单一,多为木麻黄、相思树,工作人员还开始进行林相改造,优化树种结构,以丰富森林景观,维护生物多样性,并增加碳汇。
2020年起,该片区开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责任制,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记者看见,东山社大门外,4个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一字排开,各类垃圾被居民有序地分类投放,废弃口罩还单独设桶。社区内垃圾不落地,不见污水,四处干净整洁。
“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展开后,年减碳量约25吨。”汤元胜介绍说。
此外,东坪山片区新建污水管道5.2千米,对社区生活污水进行截污纳管,实现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溯源;整治东坪山水库、东山水库周边排污口23个,水库水质达到Ⅲ类功能区标准,水库边成为市民健行、游玩的好去处。
当年9月,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创建工作验收会举行,
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这也意味着厦门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年底测算显示,2020年,东坪山片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碳排放为“负排放”,为-35吨,实现了由减碳到零碳再到增汇的飞跃。
贯穿始终
去年,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进入巩固提升阶段。片区居民的生活更为绿色低碳,绿色的生态旅游元素也吸引来更多游客。
一进入东坪山片区的山路,记者就看到道路两旁的路灯上挂着标志牌,上书“太阳能路灯,每年每盏发电量198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千克”。
记者了解到,整个片区的新增路灯全部采用太阳能供电,能根据光线的变化自动开关、调节亮度,可起到节约用电的作用。截至目前,片区已建设太阳能路灯429盏。
不时在林间山路中穿梭的红色纯电动巴士,也是东坪山一景。片区建设了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安排了3辆纯电动巴士,既满足村民和游客的出行需求,又节能环保。
据测算,东坪山片区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每年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8吨,其中,路灯年减碳约59吨,纯电动公交车年减碳约29吨。
片区中,一座名为“山屿悦客栈”的民宿吸引了记者的眼球。石墙、稻草灰、草编装饰、绿植……朴素又安静,营造出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
民宿管理人秦屹告诉记者,建材尽量再利用了原址拆除的石材、老木头,其他建材也尽可能就地取材,减少材料运输的碳排放;墙体使用生态稻草漆,环保减排;内部全部采用节能智能电器;团队日常管理中,也尽量减少一次性耗材使用。
“这是低碳民宿的样板。”厦门东坪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企划负责人陈拓说,“我们要打造一个民宿服务
平台,鼓励、帮助村民和外来资本根据规划参与民宿开发。他们可以山屿悦客栈为蓝本,打造
绿色建筑、低碳民宿。”
厦门东坪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象屿建设集团和鼓浪屿旅游投资集团于2020年合作成立,负责东坪山片区的旅游开发。在绿色指挥棒下,从民宿、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到景园景点的打造,公司都将低碳意识贯穿始终。
片区内的“郑成功东坪弈棋”主题公园,在原有的山形地貌基础上进行景观优化处理,阶梯、步道、路面的建设都是就地取用石材、木头等,配套设施全部采用节能设备,如感应水龙头、感应灯光、高效节能LED灯等,绿化灌溉也是利用自然集水,以节约用水。
“景观设计时,我们注重结合东坪山片区地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不改变原有地貌,并在施工中采用节能降耗技术。这一切,都是为了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从而形成绿色、生态、低碳的景园景点。”陈拓说。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林剑艺研究员参与了东坪山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规划的编制。在考察了国内多地的低碳
试点创建情况后,基于东坪山片区的自然禀赋、现有条件,他认为,从能源转型、低碳消费等方面推进绿色低碳,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做法。
他非常认可东坪山片区开发的“碳普惠”App。“碳普惠”会对居民或游客
低碳生活方式进行补偿和奖励,鼓励居民进行低碳出行、树木认养等低碳公益、低碳知识问答等活动获得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以此调动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积极性,引导大众树立低碳、节约、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
填补空白
在东坪山的实践以及厦门市创建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各项工作基础上,去年8月,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厦门市低碳工业园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厦门市
低碳社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厦门市低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和《厦门市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之近零碳景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
“实现‘双碳’目标,既需要‘时间表’,也需要‘施工图’。此前,国家和我省均没有相关的创建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在推动低碳创建的过程中,出现了无验收技术规范可依据的困境。”厦门生态环境局大气处高级工程师宋榕荣说,几个《技术规范》的发布,填补了低碳示范区建设评价体系的空白,具有先行性、引领性和可复制性。
《技术规范》主要包含范围与定义、验收基本要求、低碳化建设原则、验收过程、指标体系框架等内容。低碳工业园区设置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低碳社区指标设置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低碳景区设置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近零碳景区设置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同时,还根据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建设特征及管理情况,利用指标得分法,分成一星、二星、三星等三个不同等级。
“《技术规范》给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低碳创建区开出‘配方’。”宋榕荣说。
低碳工业园区创建,坚持以提高
碳管理能力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工业园区集聚功能,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贯彻于园区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鼓励各类工业园区通过整合完善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提高创建水平。
低碳社区创建,从鼓励老旧小区低碳创建、新小区高标准规划角度入手,从绿色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低碳出行、智慧生活等方面,着力推动打造舒适、人性化的社区空间,鼓励低碳社区逐步创建,提星创优。
低碳景区、近零碳景区创建,贯穿旅游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等多个领域,主要从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角度入手,引导游客形成
低碳环保的出行、消费理念,建立新兴旅游方式。
而在入选2021年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后,东坪山片区也并未停止低碳探索的脚步。
“今年,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进入总结经验并推广的新阶段。我们将继续开发建设生态景园景点,并在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建设低碳教育馆,努力将片区打造成绿色文化、低碳理念的宣传阵地。”陈拓表示。
“绿电”之园
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13日,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兴化湾畔的港前大道边,两台风力发电机直插天际。洁白的尖叶切割开海风,构成了整个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的背景。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全国首个碳中和工业园区、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十大园区中我省唯一入选园区。
这两台分布式风机都是园区生产的,功率分别为7兆瓦、8兆瓦,提供的电力不仅可以完全满足园区内部使用,还可以通过电力公司为园外的企业提供“绿电”。
从高处俯瞰整个园区,所有的工业厂房、室内运动场的屋顶都由光伏板组成。分布式屋顶光伏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功率为8.2兆瓦。
目前,风机、 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已全部并网发电。
“要实现减碳,能源是大头。对于以用电为主的园区,提高‘绿电’的比例,减碳效果最为立竿见影。”产业园副总经理张裕浩说,需要提前规划园区的能源结构。“我们不仅生产
清洁能源,而且希望生产全过程都尽可能使用
清洁能源。”
由于台湾海峡形成的“狭管效应”,福建风向稳定、风力充足,拥有很好的风力禀赋,也自然获得风电企业的青睐。2016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与福州市合作,建设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
作为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计划于2040年实现碳中和。而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作为集团的第一个产业园区,建绿色园区样板的目标,在规划之初便已确立。
绿色生产与园区同步规划、设计。首先就是在供电上,为园区设计了集风电系统、屋顶光伏系统、储能及微网控制系统于一体的“智能微网系统”。
风电系统,在园区规划之初已为分布式风机用地、风电系统做好预设;屋顶光伏系统,则在建筑设计时,就有别于传统BAPV(在现有建筑上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而采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用光伏器件直接代替屋顶建筑材料,不仅降低建筑用能,在建筑外观、设计寿命、受力、防水以及屋面运维等方面还具有更佳性能。
在供电系统之外,园区内各个建筑也追求绿色环保。根据绿色建筑要求,园区各楼房使用节能照明、节能空调设备、环保建材;建设雨水收集系统,从屋顶将雨水收集至地下蓄水池用于绿化……经检测,建筑节能率达到51.23%,目前已获评为绿色建筑。
园区建成后,逐步引进金风科技、东方风电、中国中车、中国水电四局、艾尔姆等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风机、电机、叶片、构筑件等海上风电机组大部件的产业链。2021年,产业园转入生产运营阶段。
这一年,各入园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总额超过100亿元。同时,产业园响应国家“双碳”号召,率先实现碳中和。
由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批准的第三方机构——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对园区能源替代、
节能减排等手段和措施进行鉴证,并对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查。
根据核查报告,该园区内所有风电产业工厂、入驻服务企业及产业园运营公司生产运营范围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通过建设储能与分布式光伏,提高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加强节能管理、注销减排指标的方式实现了碳中和。
“经过实践,我们感到对工业园区来说,要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是最有效且最具操作性的方法之一。”张裕浩认为,在福建多地都有相似的自然条件,三峡风电国际产业园的绿色低碳模式或可成为借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