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情怀。2021年是“
碳中和行动元年”,这一年来,衢州围绕“双碳”目标,充分发挥国家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先发优势,以“碳效论英雄”,在全国率先集齐工业、农业(林业)、能源、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六大碳账户,构建出一套基于
碳排放的数据采集、核算、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体系。通过碳账户建设“小切口”,推动形成
绿色低碳发展的“大格局”,相关工作得到央行主要领导、省部领导的批示肯定,碳账户
碳金融成功入选我省数字化改革第二批“最佳应用”名单。
截至目前,我市已在六大领域建有碳账户2338078个,其中,工业企业2392家(1110家规上企业实现全覆盖、小微企业1282家),能源企业97家,交通领域企业55家、建筑主体109家、农业主体845家,居民233.458万个(占常住人口的90%以上)。“十四五”期间,我市碳排放强度有望下降19%左右。
浙江明旺乳业有限公司工务科长温华走进公司,习惯性地打开企业的“碳账户”——衢州市碳账户管理服务系统,企业里的电、天然气、蒸汽等碳排放数据一目了然。
对于温华来说,碳账户已成为他管理企业能耗的最佳拍档。在生产车间安装着40多个能耗采集器,一旦哪天或者某个节点的能耗超过预期,碳账户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提示。这让他十分感慨,企业碳排放这笔“糊涂账”,终于能算清了。“今年4月以来,我们通过碳账户,精准找到减排点,及时调整低效生产线,在实现23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减排了二氧化碳1655.7吨。”
这也是衢州建立碳账户的初衷。衢州作为重化工业占比较高的高碳产业地区,万元GDP碳排放强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多。降碳对衢州来说,有着更强烈的紧迫性。2021年初,我市对传统高耗能行业
试点安装终端能耗采集设备,实时采集企业煤、电、蒸汽、天然气等能源消耗数值。为让数据更立体全面,我市还打破发改、经信、生态环境等部门的数据壁垒,不仅数据采集频率从一年缩短至15分钟,覆盖面也扩大到1100多家规上企业。依托前端采集到的数据,基于国家发布的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我市邀请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连续数月的攻关,构建了一整套包括数据采集、核算、等级评价和结果应用的评价体系。
去年11月20日,衢州在全国率先发布工业企业碳账户体系地方标准——《工业企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上月28日,浙江省金融学会批准发布《银行个人碳账户管理规范》省级团体标准;上月30日,《能源生产企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建筑领域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道路运输企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农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等4项衢州市地方标准也正式发布。至此,我市在建立碳账户的六大领域碳排放量的核算与评价都有据可依。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工业
碳足迹核算、农业全生命周期
碳足迹核算、居民生活碳足迹核算与低碳行为引导等6大理论
方法学,分别对工业企业、农业种养殖大户、能源企业、重点公共建筑等进行量化核算、评价贴标。
依托碳账户,我市还开发了“工业减碳贷”等38个低碳金融产品,企业凭借“碳征信报告”,可以享受最高为正常额度1.5倍提额系数的贷款和相关利率优惠。截至目前,碳账户贷款规模达74.4414亿元,撬动企业投入减排减碳技改资金达30亿元。
除此之外,我市积极筹建成立双碳研究中心,第一期组建了碳循环、碳高值利用(
CCUS)、低碳优化、减碳装备和零碳能源等5个专业技术团队,为我市碳账户建设提供了科技与人才支撑。同时,我市积极推进“节能降碳一本账”(能耗双控)、交通碳达峰、碳普惠等多跨应用场景开发,不断扩大提升碳账户改革在“双碳”工作中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