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在近日出台的全国首个省级“双碳”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开展
碳中和先行先试——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创建一批
绿色工厂、园区;开展张家口低碳奥运赛区和雄安新区近零碳区
试点等。
碳中和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各地该如何找到科学指南,采取有效行动?
坚持全国“一盘棋”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国层面的统筹规划与各省市切实的行动举措。”近日,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莹指出。
在余碧莹看来,由于各省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技术效率等存在巨大差异,在确保实现降碳目标过程中,各省碳达峰路径必须统筹考虑地方特征与特色,协调好减碳与发展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要在全国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和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下,考虑各区域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坚持全国‘一盘棋’,提出适用于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统筹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的区域最优碳达峰行动方案。”余碧莹进一步表示。
余碧莹分析称,分地区来看,西南、华南、华中及华东地区或达峰时间较早,西北、东北及华北地区达峰时间较晚。
各省达峰时间有别
针对具体省份,余碧莹认为,上海、浙江、贵州、云南等有望较早达峰,广东、四川、江西等有望实现与全国同步达峰,而内蒙古、陕西、山西等或略晚达峰。
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决定一个地方实现碳达峰速度的,主要有三个变量: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领导重视程度。“整体而言,经济发达的省份会早日实现碳达峰,这是大趋势。但最后实际情况仍存变数。”
余碧莹称,上海、浙江、江苏及天津等省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结构迅速发生变化,市场向科技含量高、综合能耗低的企业集中,且各行业电气化程度较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也保障了这些地区的气、电供应,使得煤炭排放占比相对减少,油气占比较其他省份略高。“而青海、湖北、贵州、云南等省区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较好,也有助于提前达峰。”
对此,林伯强却持不同观点。他说:“云南、贵州、青海等地,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时也会承接一些发达省份不愿做的项目。”
对于略晚达峰的省份,余碧莹认为,这些省份的用能中煤炭占比普遍较高,特别是山西、内蒙古两省份,工业结构“畸重”,不少企业还处于粗加工、低效益的状态。“因此,这些省份需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实现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争取尽早达峰。”余碧莹说。
建议“精准减碳”
对于各省因地制宜推进碳达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景春梅建议“精准减碳”。她说:“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应在地区上有先有后,在产业上有保有压,应更加精准施策,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各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景春梅认为,要鼓励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提高“双碳”目标的贡献。同时,为西部地区预留一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支持西部地区发挥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对此,余碧莹建议,首先要坚持发展优先,尊重客观规律,不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尤其要警惕个别地区出现运动式减碳,应尊重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的客观规律,制定符合实际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同时,还要强化区域合作,推动协同减排,构建区域
碳补偿机制。“考虑到地区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与资源禀赋各异的特征,地区间协同合作有助于发挥各省自身优势,为减碳行动提供新动能,而
碳补偿机制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余碧莹表示。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