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加速电力部门碳达峰,实现
新能源跨越式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会议由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和华北电力大学
碳中和协同创新中心主办,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
绿色发展基金会协办。会上发布了由
会议主办方共同撰写的《电力部门
碳排放达峰路径与政策》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认为,通过着力推进大型可控性电源多元化发展、积极转变煤电角色定位、充分挖掘储能及需求响应空间,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有望于2025年达峰,峰值将在50亿吨左右。电力行业碳排放提前达峰的情景下,“十四五”期间煤电规模及发电量仍有小幅增长空间,但需将峰值分别控制在12亿千瓦和5.3万亿千瓦时以内。届时作为减煤减碳主力,到2025年和2030年,我国风光装机分别达11亿千瓦和18亿千瓦以上,到2026年和2031年,我国分别基本实现非化石能源新增发电量和风光新增发电量满足全部新增电力需求。
报告指出,为保障电力行业碳排放提前达峰,我国要树立煤电峰值意识,深度挖掘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潜力,坚决淘汰环保不达标和落后的煤电产能,并大力推动煤电灵活性改造,煤电向提供调峰兼顾供热服务功能转变;加强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的研发和投入,补足产业发展的关键装备及零部件制造的技术短板,推动本土制造与全球供应链整合以提升自身价值链,实现关键环节协同以及重要资源保障;通过优化电网调度、加强需求响应、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推动能源系统与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等手段,促进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全力保障大规模波动性新能源消纳下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加强电力市场、热力市场、
碳市场、基于强制配额的绿证市场机制的耦合发展来整体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清洁性,加速低碳转型进程。
“电力部门是中国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单一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占全世界碳排放总量的15%以上。”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高级顾问杨富强表示,我国提出的“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最主要的举措之一,2020-2035年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尽快实现电力部门的碳排放达峰、加速转变煤电的角色定位、实现风光储的跨越式发展,并为之后新能源大规模替代存量传统能源、完成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清洁电力情景下,我们预计到203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达到30亿千瓦,届时包括风电、光伏、核电在内的
清洁能源将能够满足中国80%的电力供应。”会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林江说,他认为光伏、风电及储能的技术革新和成本下降往往远超人们预期,这为中国以较低成本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该情景下,电力行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将能减少约2/3,有效支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针对传统能源快速退出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如何保障的问题,林江认为,中国应该通过发展区域电网互济、抽水蓄能、需求侧响应、灵活气电,以及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全力保障传统能源退出后的电力电量供应安全。此外在清洁电力情景下,中国到2035年仍将保留8亿千瓦的煤电装机,其中一半以上的利用小时数不足1000,主要发挥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功能,发挥对电力系统的兜底保障作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